集權與分權的關係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實踐中主要表現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力配置關係。現代社會中,分權是一種大趨勢。比如美國裏根政府“還權於州”的計劃,法國社會黨政府的“權力下放法案”,中國的改革中重新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從高度集權的體製走向地方分權,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等。但是分權趨勢並不排除有些分權程度高的國家不斷向中央集權,使中央權力加強。比如有高度自治傳統的英國,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和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財政的日益依賴,地方自治有不斷削弱的趨勢。撒切爾夫人上台後,進一步采取了中央集權化的一係列措施,地方的自治權受到很大約束,已失去傳統意義上的自治功能。因此,經常調整、謹慎平衡中央與地方的權責關係,建立符合具體國情的適度分權的體製是各國政府要解決好的問題。
二、首長製與合議(委員會)製
首長製與合議製是依照行政組織中決策權的歸屬來劃分的。首長製也稱一長製或獨任製,是指機構內的主要責任和法定決策權由一個人承擔。所謂合議製,是指機構內的主要責任和法定決策權由兩個以上的人共同承擔。美國的總統製就是首長製的典型,總統對行政事務有最後決定權並對其擔負全部責任。瑞士聯邦政府則是合議製的典型,一切行政事務都由聯邦委員會集體討論決定。
在首長製中,行政首長對行政組織的各種事務擁有最終決策權,並對所負責單位的工作承擔主要責任。集主要責任與權力於一身的行政首長對內是指揮者,其他成員均圍繞他工作並對他負責;對外是本機構的代表,本機構與外部環境的一切聯係由他全權處理,其他領導成員不過是“第一把手”的助手或參謀,隻有建議權,而沒有對於全局的法定決策權。首長製的優點是決策迅速,權責明確,指揮有力,反應靈敏,處置果斷,是效率較高的組織領導形式。但也正因為大權獨攬,決策迅速,可能帶來失誤率的增加。因此,首長製優勢的發揮需要具備許多條件,如處於首長地位的領導者不但要掌握組織內外部的大量信息,還要有深刻洞察與決斷能力;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處理非常規棘手事件等。為了消除身處一長職位者信息、專門知識等局限,現代首長製通常附設參謀谘詢機構,作為糾正首長製缺陷的組織措施。
合議製的主要特征是,進入委員會中諸成員的職責範圍和決策權限完全平等,實行“一人一票”的票決製,一切行政措施均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集體討論決定。比如瑞士聯邦政府由七名委員組成,政策決定至少四人同意方能生效。合議製作為集體決策的組織形式,其優點是能夠集思廣益,通過領導成員間的相互影響,造成“良性相幹效應”的結果,決策結果的質量應當高於首長製,集體決策使決策權相互製約也有利於防止專斷。當然,實現合議製的優勢也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如平等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領導成員負責某方麵工作並有搜集某方麵信息的分工,以及各成員間精誠合作,價值觀大體相近,出於公心而不是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等。但是委員製的優點又往往造成其可能產生的不足,這就是決策過程遲緩,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成本高;權力分散,職責不明,有功相爭,有過相推,需要建立分工負責製等補救措施。
首長製與合議製作為兩種決策權限的分配形式,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優與劣,兩者各有利弊,它們可以互補長短,選擇哪種組織體製形式,關鍵在於實施的條件與環境。一般講,屬於暫時性、速決性、戰術性問題可采用一長製形式處理,而屬於長遠性、持久性、戰略性的問題,采用委員製形式處理更為合適一些。
現代國家的行政組織體製多采用首長製,因為政府除直接做出行政決策外,大量日常行政活動屬於執行性質,加之政府承擔公共事務的性質和內容要求行政機關準確、及時、有效地做出和執行決策。為防止首長製可能出現的弊端,各國政府組織也處於比較健全的來自外部、內部行政監督機構的製約下,以使首長製效率較高的長處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