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多愁善感的消遣(2 / 2)

既然如此,少女又何必在電台的節目中棲棲惶惶一回,在素不相識的眾人中間一掬傷心的淚呢?原因並不在於少女的真情實感,而在於少女對這樣表現感情的興趣。這種興趣的來源很清楚,就是時下流行的言情故事。這種生離死別的感傷如果作為一種現實行為的結果,恐怕離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太遠太遠了。這種感傷對於當代的少男少女們來說,主要的意義其實在於,它是把言情故事的戲劇性情感糾葛以一種現實體驗的方式再現出來。少女把自己與戀人的感情依照瓊瑤之類的言情故事幻化為生離死別的悲劇,從而滿足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要求。這並不是某一位少男少女的妄想狂或情感怪癖,而是這個時代的一種流行風氣。高中生的劄記、習作和大學生的牆報、情書,都顯示出他們中許多人對那種多愁善感情調的愛好。在戀人們的心目中,平平常常的異性交往被幻化成生生死死的激情,隨隨便便的分手被幻化成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從而使得在旁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婚戀經曆具有了浪漫的詩意,具有了一種似乎可以永遠銘心刻骨的體驗。

照這樣看來,當代青少年似乎應當說是感情細膩的一代人;與青春期之前的他們相比,好像完全翻轉了過來。如果確實如此,我們大概會看到無數浪漫的戀愛故事和真正的(而不是在聽眾熱線電話中虛構的)悲劇。然而當我們從社會行為的角度觀察他們的時候,會發現浪漫的或悲劇的意味要比他們心目中想象的、比他們在牆報小品和流行歌詞中表達的要小得多。從行為角度來看,當今青少年們的異性交往、分手和婚戀、離異行為比起傳統來明快簡潔多了,而且實際上在交往中現實的利害考慮也遠比許多人願意承認的要強烈得多——從家庭背景、畢業分配的去向、職業收入直到將來發展的某種可能如出國定居等等。如果仔細了解一下當今許許多多青年男女結合和離異的實際原因,就會發現那比與他們所虛構的浪漫情感生活相比,反差恐怕是他們自己也難以想象的。

這是一個商業化的、崇尚實際的時代,從小在這種環境中熏陶成長的當代青年決不至於迂腐到認真去實踐瓊瑤小說中所展示的那種死去活來的愛情生活。然而正是因為那種古典的浪漫生活的匱乏,使當代年輕人又不得不在想象的遊戲中尋求一種補償,借以逃避這種過於實利的生活所帶來的枯涸乏味感。換句話說,多愁善感是當代人的一種娛樂活動,當代人不僅從瓊瑤的小說和電視連續劇那裏、從流行歌曲那裏尋找這種娛樂,而且還需要從自己的生活中——當然隻是在想象的層麵上——尋找這種浪漫、細膩的感覺。

從傳統的眼光看,這似乎應當說是一種“矯情”,是刻意表現的、虛假的感情。但如果我們注意到當代文化作為娛樂文化的特點,尤其是注意到這種文化對當代青少年的社會性格形成中所產生的引導作用,也許就不得不承認它的合理性了。事實上,青春期前少年性格的冷漠、缺乏同情心,與青春期後期乃至青年時期性格的那種矯情化了的多愁善感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當代青少年的娛樂活動中缺少了真正的情感引導意義,其結果就是使他們不得不在無情和矯情這兩種狀態中掙紮。

§§第八章 好萊塢的誘惑——當代娛樂文化中的美國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