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民俗、仿民俗與新民俗(2 / 2)

對於生活在嘈雜喧囂的當代都市中的人來說,尋訪舊民俗是一種在心理上回歸自然的方式,人們從傳統民俗文化裏人與自然的親和狀態中尋找失去的自然。當然,人們想尋求的自然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所有由商業性的娛樂事業所推動的“仿民俗”製作與活動,都使得真正的、原始意義上的民俗越來越走向衰落。當“山民”們為了賺錢而準備篝火、蘆笙和花轎供遊客娛樂時,那種與自然親和的感覺當然就蕩然無存了。

今天的都市生活當然是再也找不到傳統社區的文化特征了。然而與傳統的民俗相似的娛樂活動方式卻正在悄悄地回到都市生活中來。比如婚喪嫁娶、大小節日乃至交節氣、過生日等等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三十年中,已經逐漸淡化了其中原有的民俗和娛樂性含義。然而近年來這些“民俗”卻又卷土重來甚至愈演愈烈:結婚的儀式越來越隆重,種種禁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民間過的節日本來已不多,如今卻平添出許多“洋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愚人節之類;至於交節氣、過生日一類的事,本來已不再被當作一回事,如今也又恢複了一些老習慣並增加了許多新規矩。這些“新民俗”中有不少其實與傳統的民俗無關。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今風行全國的對數字“8”的崇拜。這個原起於粵語諧音“發”的口彩與各地傳統民俗毫無關係,如今卻成為幾乎所有城市的新民俗。這樣的新民俗可以說與傳統的地理社區所形成的民俗沒有什麼聯係,是一種時尚性質的習俗。

“新民俗”的產生既表明傳統民俗文化的衰落,也表明當代都市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需要超出個人意誌與行為的公眾文化習俗。結婚一定要選定某個偶數日子,電話號碼或汽車牌照號碼裏一定要帶上幾個“8”,冬至那天一定要燉隻小公雞吃吃,還有高考前到廟裏燒炷香許個願什麼的,更有甚者連生孩子也要擇好吉日剖腹取出。這些事按理說應當被文明人視為迷信,如今卻大行其道。如果以為這是因為人們缺少科學知識而相信迷信,那恐怕是一種誤解。當代人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和其他方麵的信息比起過去的人來不知道多出多少,這並不能使人擺脫對一些荒唐習俗的倚賴。這是因為一旦離開了這些盡管荒唐可笑的新民俗,人們在這個無序的世界上將感到無所適從。試想一下,如果婚姻是牢不可破的結合,那麼到底在哪一天結婚當然是無關緊要的了;如果道路上車輛稀少、暢通無阻,司機肯定也不會在意是否要選個吉祥號牌或在前窗上懸掛個什麼吉祥物;假如沒有你死我活的商業競爭,老板自然無須費心選擇什麼吉利日期和時辰開張;假如所有的人都在平平淡淡規規矩矩地過日子,給孩子選個特殊日子從肚裏掏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這正是十多年前中國的狀況,所以那時沒有、也無必要去相信那一大套民俗規矩。今天的人們則不然,找不到習慣的歸屬、找不到社會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和道路,隻有在一大堆帶幾分超驗、神秘色彩的習俗規矩中,才能假想地找到一種確證自己歸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