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家長的立場上看,要說美國的孩子缺乏個性未免有點滑稽。中國城市中的孩子在娛樂活動方麵決不會比美國孩子的組織化程度低。除了高度組織起來的幼兒園中的娛樂活動外,形形色色的鋼琴班、武術班、書法班、圍棋班、舞蹈班等名目繁多的組織化了的娛樂活動基本上排擠掉了孩子們其他任何個性化娛樂活動的可能。然而與美國孩子不同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國孩子的娛樂活動並非越來越社團化,越來越傾向於“同別人合得來”的合作性的社團娛樂,而是相反,從小學開始社團的活動就越來越著重於應試教育,娛樂活動則日漸趨向自流。進入社會以後,由於傳統的“單位”功能的散落,娛樂的社團性質進一步衰減,娛樂活動變成了更加個人化的行為。
在曼徹斯特和一些美國社會學家的眼中,娛樂活動的過分社團化是一件壞事。但反過來說,娛樂活動的非社團化是否就是一件好事呢?事實上在城市文化環境中生活的人們如果缺乏社團意識,恐怕並不是什麼好事。美國人在社會生活中喜歡講團隊精神,也就是曼徹斯特所說的“同別人合得來”的精神。日本人的合唱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在培養這樣一種團隊精神。在中國,團隊精神是用“集體主義精神”這個概念來表達的。“集體主義精神”與一般意義上的“團隊精神”,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完全相同。“團隊”是個泛指社團關係的概念,而“集體主義精神”中的“集體”概念主要是與具有行政、職業或其他管理職能的“單位”、“組織”概念相聯係。因此“集體主義精神”與“單位”的組織行為曆來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去有一部電影《小足球隊員》,講的是一幫中學生的事。這幫中學生愛好踢足球,但由於某種原因而與班級組織發生了衝突,因而不願意再同班級合作,他們自發地成立了一支“無名隊”與班級隊進行對抗。結果當然是他們在經曆了一係列挫折後吸取了教訓、認識到了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錯誤,因而痛改前非,“無名隊”又重新回到了班級組織的“班級隊”中來。這個故事說明的是娛樂活動對於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種能夠培養起集體主義精神的娛樂活動在故事中就是一種以“單位”為核心的組織行為。
在“單位”功能散落的今天,娛樂活動失去了傳統的組織性,也就是說失去了社團性,其後果之一是使得傳統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失去了娛樂活動基礎,變成了一種理念性質的道德教育,而不是建立在生活習俗和趣味基礎上的精神素質。個人化的娛樂活動固然有可能發展個性,但如果娛樂活動完全失去了社團性質,也可能意味著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人際關係的危機。“同別人合得來”在當代社區環境中其實還是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