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創業板成功上市(2 / 2)

在經過上述兩類擴資轉股後,華誼兄弟的注冊資本從500萬元上升至目前的1.26億。值得注意的是,華誼兄弟出讓股份時似乎也簽訂了某種協議,上述員工或明星在離開公司後,需要轉讓股權。2009年7月,離職員工李科、袁春便將前期受讓而得的3萬股股權轉讓回公司股東。華誼兄弟擴容的過程也是在不斷籠絡明星的過程。

華誼兄弟代表中國式好萊塢產業的開端,因為華誼經營顛覆了中國演藝文化傳統,把影視藝術經營從商業運作層次提升到了資本運作水平。所以,股價高市盈率是對華誼兄弟公司的獎勵,是對其顛覆性和創新性的獎勵。華誼兄弟三大主營收入及占比為:電影占57%,電視劇占26%,演藝人員經紀費占17%。從這個收入比例分布看,似乎是電影票房收入決定公司發展,但在股票開盤時決定股價的卻不是票房收入,而是演藝人員經紀,因為藝術家的粉絲們會罔顧公司贏利,為滿足自身欲望而趨之若鶩。

在舊社會演藝界黑道盛行,經紀公司常常是“黑白兩道”通吃,所以不會進入資本市場。資本運作要求信息披露、公開透明、合規合法,所以不規範的公司是不會掛牌上市的。華誼模式是讓演員成為股東,以股權文化管理公司,於是藝術家身價體現為公司股價,粉絲瘋狂轉化為股價瘋狂,讓藝術家的稀缺性在資本運作中實現為投資價值。

華誼上市讓人歡喜讓人憂

10月30日,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成功上市。70.81元的收盤價造就了眾多億萬級明星富翁,雖然這些可能隻是賬麵財富。

“華誼”成功上市,對資本市場來說,不過是增加了一家創業型公司。但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製作集團,這一事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是民營文化產業發展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確實,《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集結號》……國產電影票房收入連創新高,連續6年位居前三甲,有效抵禦了國外電影的“入侵”。可以說,華誼兄弟對中國電影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

由於強大的品牌優勢、人才優勢以及良好的口碑,使得投資者特別看好華誼兄弟的美好前景。但是,華誼兄弟111倍的市盈率顯然存在巨大的泡沫,要知道美國華納的市盈率10倍還不到。中影獨家經營海外進口大片,控股7條院線,旗下銀幕1000塊。和這樣的航母相比,華誼兄弟大概隻能算小遊艇了。小遊艇尚且如此值錢,假設中影集團上市,那又會出現怎樣火暴的場麵?

其實,清醒的人會明顯看到華誼兄弟的弱點和三大風險。

影視年產量較低,雖然拍一部就賺錢,但周期長,量上不去,贏利能力較弱;贏利主要依靠電影製作發行,而在電影票房的收入分成中,拍攝發行、院線、影院的比例是40:10:50.這樣,華誼兄弟隻能在投拍的電影票房中,分得40%的票房收入,暴露出院線不足的短板。

此外,經營風險、政策風險和盜版風險也給華誼兄弟出了難題。

首先是經營風險。華誼兄弟太過依賴於馮小剛,可能造成業績波動較大。自2007年以來,馮小剛導演的作品為華誼兄弟貢獻的收入均占當年全部收入的50%以上。

其次是政策風險。華誼兄弟所處的廣播電影電視行業作為具有意識形態特殊屬性的重要產業,受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嚴格監督、管理,存在較大的政策風險。

還有盜版風險。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相對薄弱,盜版成本較低,華誼兄弟一直麵臨盜版侵害的風險。

因此,有專業機構研究指出,華誼兄弟的合理股價應該在24~34元之間。或許,上市時人們注意的是明星效應,但股價最後還是要靠業績來說話。

當然,大家還是看好華誼兄弟。哪家公司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隻是我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要盡量規避風險,穩打穩紮,力爭為投資者交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