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知為先,行方易(2 / 2)

王中軍告訴記者,當初拍《可可西裏》前,這個劇本已在圈內轉了三年了。開董事會時,王中軍就決定投資這部小成本的片子。他說:“我保證絕對不會賠錢,即使賠也賠不了多少。結果我們賺了100萬元。”

可見,王中軍的直覺為他贏得了市場,同時也創造出觀眾對陸川導演再認識的機會,讓更多觀眾在商業電影之外,看到了《可可西裏》電影中滲透出的文化精神。

華誼能在多如牛毛的電影公司中脫穎而出,先拔頭籌,原因是他敏銳的直覺讓他先人一步看到了未來電影發展的趨勢。王中軍常說自己其實沒有“創意”,可他卻用藝術家的直覺帶領華誼兄弟超過了很多“創新”的公司。王中軍的直覺,大概就源於他對於人才、對於市場敏銳而精準的判斷力。

製定規則,運籌至上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倆覺得自己到目前為止幹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讓“華誼兄弟”這四個字擁有了價值。華誼從一家廣告公司起步,逐步涉足音樂、經紀、製作、發行等諸多領域。規模擴大了,利潤增加了,這都沒什麼大不了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讓他們感到驕傲的,是華誼兄弟在業界的影響力:華誼不再僅僅是規則的遵守者,而是更進一步成為規則的製定者。

在“華誼兄弟”之前,沒有人知道電影開映前的貼片廣告該怎麼賣,該怎麼放,是“華誼兄弟”走出了第一步。現在“電影放映前貼片廣告不超過8條”、“貼片廣告時間不得超過影片預定放映時間”這些業內並無明文規定大家卻都遵守的條款,都是“華誼兄弟”最先提出的。而現在很多影片的招商模板也都出自“華誼兄弟”之手。8年的時間,令“華誼兄弟”在國內電影市場的份額占到了15%以上。而在王中軍、王中磊兄弟看來,就如同美國的時代華納和迪斯尼一樣,同樣由兄弟倆創建的“華誼兄弟”在保持品牌的同時,也必將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在,他又多出了新的得意手筆,成為其他兩個行業規則的製定者——電視劇和經紀人行業的。“所謂的製定者,不是說我強製性地去推行什麼,而是因為我這樣做,其他人感到我的做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夠被複製,能夠推進公司前進的一種做法。”

下一步,華誼兄弟還在摸索和創新更多的新規則。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關於目前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挑戰,王中軍很清楚,隻有了解這些現實才能製定措施應對。

挑戰仍主要來自電影院數量——目前中國大陸電影銀幕數仍在2000至3000塊之間,這個數字與人口隻有600至700萬人的香港相比,顯得非常少。以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可消費人口而言,現多仍集中於城市,商業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電影院銀幕數也是。2006年電影銀幕增加了300塊,以此為基礎,未來10年,王中軍估計每年應該至少有15%的票房成長率,而以目前每年約3億美元的總票房基礎來說,這樣的成長幅度相當可觀。

此外,王中軍覺得另一個挑戰來自於製作品質。目前大多數電影都擠在新年檔期上映,整個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呈現很不健康的狀態。華誼之前的《天下無賊》特別選在賀歲檔期之前,2006年《夜宴》也選在9月中旬上映;他提及,若《夜宴》在賀歲檔期上映,其票房應該會有一億六千萬元人民幣,比現在的票房多好幾千萬元收入,但那與目前檔期呈現的意義將不一樣了。因此,若有足夠的好電影,市場不該呈現此種狀況,這代表製作公司的製作品質仍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觀眾經常有一兩個月完全沒有好電影可看。目前中國大陸每年約有200部以上的國產片產量,但其中隻有一部分會在電影院上映,主要原因即是品質不足,電影院上映這些電影不敷成本(該電影的發行收入未達發行成本的門檻),使其轉以電視電影、DVD等方式放映。

王中軍認為,未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突破關鍵有三個方麵:

首先是關注電影的文化,這包括了年輕人的收視習慣及電影銀幕的數量,近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了看電影的習慣,而目前中國大陸單日電影銀幕的總觀影人次最高為1500萬人次,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其次是好的製作公司,製作出更多有市場影響力的電影。目前,每年超過200部的國產片量已經很龐大了,但這之中,大概最多隻有十部是市場成績表現好、有影響力的商業電影。他希望未來可以提升至二十部,甚至是三十部有影響力的電影。

最後則是知識產權的保護,電影光碟盜版、電視台盜播、網絡盜載一直是影響中國大陸電影市場很嚴重的問題。新媒體的發展傷害了投資人利益,電影是一個很需要錢和投資的行業,因此對投資人利益的保障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