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曆代皇帝巡幸禮儀,一般在巡幸前要命令有關部門依據幹支計年,按曆法推算出起駕的黃道吉日,或根據過去皇帝出巡的舊製,確定好固定的出巡吉日,然後下詔有關部門準備有關事宜,通知將要巡幸地區的地方官員做好準備,修好禦道。禦道的規格一般是:路麵要堅實、平整,不得隨意彎曲。路幫寬三尺,中心馬路寬一丈六尺,兩旁馬路各寬七尺。起駕的前一天,皇帝要齋戒潔身,起駕前要率領有關官員祭告昊天上帝與太廟、社稷,以此來表達“天子受命於天”、“君權神授”的神聖不可侵犯性。起駕時,皇帝身穿戎裝,在儀仗隊的簇擁下乘禦輿出宮,侍衛近臣扈從前後左右,鳴鑼開道。留守官員在太子或丞相的率領下或出午門,或出都城門送行。隨同巡幸文武官員各按品次,戎裝乘車、輿或騎馬依次隨聖駕出發。皇帝禦駕所過城鎮、村落,老百姓原則上都要回避,有時如經特別準許,婦女可以跪伏在道旁瞻仰聖容。凡是皇帝巡幸經過地區方圓三十裏內的地方官員,都要身穿朝服迎接皇帝,地方紳士、德高望重年老的百姓代表,都要跪伏在開闊地段,迎候聖駕,以備皇帝了解民情、觀覽省察風俗。其他官員、公差,如在行進途中遇到聖駕,都要下車、轎或馬,停止前進,恭候聖駕經過,方可行進。除此之外,曆代皇帝巡幸地方時,為了顯示“萬眾歸服”、“皇恩浩蕩”的功德,體現朝廷威嚴,起到震懾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在巡幸途中,都要隨時隨地地舉行各種典禮活動。綜合而言,這些活動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類:
一是舉行各種祭祀典禮活動。中國古代崇天敬祖應命祈福的天命鬼神觀念深入人心。曆代最高統治者為了“順天應命”,順應民心,都非常重視各種祭祀活動。天子巡守時,不但要在起駕時祭祀昊天上帝、宗廟社稷,而且要對沿途路徑的著名帝王陵墓和孔廟進行親自祭祀,對各種神祇廟觀(如岱嶽、河神、海神等),曆代名人名臣的祠廟、墳墓都要派遣專門官員祭祀,以求諸神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二是對沿途經過地區的官員與百姓進行大規模的恩賞。皇帝對官員與百姓賞賜的物品可以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皇帝的取是天經地義、合理合法的,而皇帝的賞卻是“皇恩浩蕩”、“愛民如子”的美德的體現。因此,曆代皇帝巡幸地方時,都要進行廣泛的賞賜。這些賞賜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減免禦駕所過州縣老百姓十分之三的賦稅;第二,減免禦駕所過受災、歉收州縣老百姓當年十分之五的賦稅,或免除百姓當年的全部賦稅;第三,對所過地區的老年男子和婦女以及辦理巡幸差務的兵丁、文武官員按等級進行不同的賞賜;第四,增加禦駕所過地區的生員名額,頒賜書籍,減輕對罪犯的處罰。
三是閱武,即在一些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軍事要塞進行軍事演習,以便耀武揚威,向民眾顯示朝廷的武裝實力,以起到安定民心,震懾不安定因素的作用。參加閱武的兵丁數目、演習項目、持續時間都各不相同。從兵丁數目來講,從二三百到兩三千人各不相等;從項目來講,步、騎兵主要是演習騎馬、射箭、排兵布陣、擊劍、角力等,水師主要有泅水、扒桅杆、排列陣式等。
皇帝巡幸途中舉行的各種典禮活動,都要求儀仗、旗鼓齊備,參加者的儀容、服飾合乎禮儀要求。參加者都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如遇恩賞,所有的受賞人員都要向皇帝上表稱謝。閱武結束後,地方官員不但要為皇帝備辦犒賞參加演習的兵丁的酒宴,而且要上表稱讚“天朝軍威”,有時甚至要做詩、做文,讚頌皇帝的聖明與美德。如果有的地方紳士和商人想借皇帝巡幸到達本地區的機會,向皇帝進獻物品、書畫,應先向主管迎接皇帝的官員報告,並轉托他們代為進呈,而皇帝在接受了進貢後,也要酌情進行賞賜,以示禮遇。如有的老百姓想攔駕告禦狀,也要事先經過有關部門的批準,事先跪伏在禦道旁。當禦駕到來後,告狀人員要把早已寫好的訴狀跪呈給隨王伴駕的侍從大臣,由侍衛大臣轉呈皇帝,皇帝閱過訴狀後,再降諭旨,作出處理決定。但中國封建社會的許多朝廷都規定,原則上臣民告狀都要按級按序進行,除非對上司裁決不服,而且冤情重大,才準許越級上告,否則擅自攔截禦駕,以“衝突禦駕”,冒犯皇威論處,所告訴狀也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