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親征儀(2 / 2)

二是皇帝與文武百官清齋、祭天。中國古代“崇天敬祖”觀念深入人心,天子受命於天,進行征戰是為了“替天行道”。因此,曆代皇帝親征都要祭告上帝,稱“類於上帝”。據《禮記·王製》記載,周天子出征前就要祭告上帝,以求“受命於天”、“受命於祖”,在昊天上帝及諸位祖先神靈的保佑下,能出師順利。為了表示對“上天”與“祖先”的恭敬,在祭天儀式舉行的前一天,皇帝要在祖廟或特定的大殿齋戒一天,各位參與告天儀式的侍從大臣、軍將與在位高級官僚也要清齋一天,以便能清心靜欲地接受上帝與祖先的忠告。祭天這天,皇帝身穿弁服會齊百官,乘坐革輅,在大駕鹵簿(儀仗隊)的簇擁下,來到先期吉日修築好的祭壇前,麵對祭壇神座行三獻禮(指祭禮中獻酒三次),儀式莊嚴隆重。用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帛、錢幣等供奉上天。皇帝飲福(古代,人們把祭祀天地人鬼的酒肴稱為福酒,皇帝飲此酒,象征天地祖先賜福給他)後,各位從軍出征的將軍從東邊的台階登上祭壇,站在神座前,北向麵對皇上,飲福(酒)受胙(接受祭祀時的祭肉),然後回歸原位,皇帝帶領群臣行三跪九叩禮,然後撤去祭品送天神。

三是誓師。曆代皇帝親征時,為了師出有名,鼓舞士氣,嚴明軍紀,都要在出師前舉行誓師儀式,向隨軍出征的將士們講明出兵的理由、目的,申明軍紀。如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五日,武王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與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川西、陝南一帶)、羌(散布於今甘肅等地)、髳(今山西平陸)、微(今陝西眉縣)、盧(今湖北襄樊西南)、彭(今房縣)、濮(散布於今川東、鄂西)等部族討伐殷紂王。出征前,當天色將明未明的時候,武王左手舉著黃色的鉞(圓口大斧),右手拿著用旄牛尾裝飾的白色指揮旗,在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原朝歌鎮南)南七十裏的牧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誓師儀式。參加誓師的將士們在周武王曆數商紂王聽信寵婦妲妃的讒言,不敬天祭祖,不任用同姓的兄弟、賢人,反而任用奸險小人違法亂紀,殘害人民的罪行時,都立好盾牌,不時舉起手中的戈(一種像彎刀一樣的武器)歡呼。然後武王歸納說,商紂王違背了上天的意誌,他要替天行“道”,討滅無道的暴君。最後他又重申了戰鬥中的紀律,嚴令將士們一定要步調一致,統一行動,優待俘虜,並勉勵全體將士要奮勇殺敵,建功立業。此後曆代帝王親征時,都要親自誓師或派遣有關官員傳旨誓師。

四是舉行?(bā)祭,即祭祀行道的各種神靈。曆代皇帝為了求得諸神保佑,行軍順利,在行軍征戰途中,都要祭祀行道諸神及路經的名山大川。如隋朝皇帝親征時,總要派有關部門的官員先期到大軍途經的名山大川進行祭祀。用太牢禮(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等時,牛、羊、豬三牲備全稱太牢)祭祀嶽瀆,用少牢禮(用羊、豬做供品祭祀)祭禮山川。唐朝皇帝親征時,途經山川、道路,都要派遣官員行一獻禮進行祭告。

五是宣露布、凱旋還朝。從後魏開始,曆代皇帝親征時,為了鼓舞士氣,安定民心,宣揚自己的功德,每當攻克一地或取得一場戰鬥的勝利後,都要將勝利的消息書寫在帛上,掛到竹竿上傳令全軍,並張貼捷報,通告天下。當親征目的完全達到或停止進行征討時,都要奏樂凱旋,告祭宗廟、上天,舉行獻俘儀式,論功行賞,並再度詔告全國,有時還要舉辦歌樂、舞蹈、酒宴等多種形式的慶賀活動。

總之,親征禮儀是中國古代軍禮中最煩瑣、冗長,也最重要的禮儀。曆代最高統治者通過舉行這樣的禮儀,既可體現自己的尊嚴與“受命於天”的合法性,又可宣揚自己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功德。因此,他們對這一禮儀的舉行都非常重視,祭祀天地、祖先時的儀仗都非常齊備,規模與聲勢也非常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