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說服別人,攻哪都不如攻心最有效(2)(1 / 2)

毛遂的這幾句話,正好說到了楚王的心裏去。他先恭維楚國的強大,讓楚王沒有後顧之憂,並且以商湯和周文王為例,讓楚王心中頓生豪邁之情,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氣概。接著,毛遂又以楚國遷都、祖墳被毀為由,激起了楚王的自尊心,使楚王產生了與秦國勢不兩立的念頭。最後,毛遂又指出,聯手抗秦不僅是為趙國著想,對楚國也是非常有利的。至此,毛遂說服了楚王,使楚王終於出兵,打退了秦國,解了趙國之圍。

平原君說服了半天,也沒有使得楚王點頭,而毛遂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打動了楚王的心,為什麼呢?主要是毛遂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把話說得在情在理。

因此,在我們試圖說服別人時,也要注意運用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得當,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最關鍵的是分清形勢,善於揣摩對方的心理。

扮演弱者的角色激起對方的惻隱之心

小孩子如果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時,就會以哭泣或者故意裝作痛苦和無助的樣子來博取大人的同情;而乞丐則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樣子,讓人一看就覺得可憐;甚至,當老板要開除員工時,也會向對方訴訴苦,讓對方知道自己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的,從而減輕對方的不滿。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宦官專權的事例屢見不鮮。漢元帝時,寵信宦官石顯,封他為中書令,朝政大小事務由他裁決。而石顯精於算計,他時刻擔心著周圍的人向皇帝說自己的壞話,對自己不利,於是想方設法向皇帝表示他的忠誠,說服皇上相信他是無辜的。

一次,石顯被派往各宮去辦點事。他覺得這是一個檢驗他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的大好時機,於是向皇帝奏請說,他擔心事情辦完之後時間太晚,未央宮宮門被關閉而進不來,請求皇上下詔給門衛,讓他們給自己留門。皇帝當即給各宮門衛下達了口諭。

辦完事後,石顯故意拖延時間,在各宮盡量逗留,直到半夜才回來,讓門衛給他開門而進了後宮。後來,果然有人上書告發石顯,說他矯托旁詔擅自開啟宮門。

皇帝看後,笑著把那封揭發信給石顯看。石顯流著淚,作出特別無辜的樣子說:“陛下明鑒,您非常信任我,經常讓我去各宮裏辦些事情,於是有許多人不免嫉妒我,總要抓住一些機會陷害我。這樣的揭發信不會隻有一封,以後可能還會有。對於這種捕風捉影的話,隻有靠聖明的皇上您洞察了。微臣出身寒門,確實不能以區區一身讓大家都滿意,不能禁受住天下之怨。我願意辭去現在的官職,接受後宮灑掃除垢的差遣,以表明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死而無恨。隻希望陛下能相信我。”

元帝認為他語出於情,於是被他感動了、蒙蔽了,相信了他,不僅不讓他辭官,反而多次慰勞勉勵,讓他好好幹,給他比以往更多的恩賜。從此以後,石顯更加榮耀起來了。

在這裏,石顯就是因為巧妙地扮演了一個弱者,激起了漢元帝的惻隱之心,從而達到了讓皇上相信自己的目的。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運用這種方式,博得對方的同情,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的。比如,小孩子如果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時,就會以哭泣或者故意裝作痛苦和無助的樣子來博取大人的同情;而乞丐則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樣子,讓人一看就覺得可憐;甚至,當老板要開除員工時,也會向對方訴訴苦,讓對方知道自己這樣做是迫不得已的,從而減輕對方的不滿。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說服比較強大的對手,不妨采用爭取同情心的技巧,從而以弱克強,達到說服的目的。

相信對方是最棒的能將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其實,你真正的實力一定不止這些,你考的分數少,是因為你的許多實力還在睡覺呢!隻要你把它們叫醒,成績就一定會更好,將來說不定還可以成為一個偉人哪!”

時常會有家長抱怨說:“我家的孩子成績特別差,真不知道將來他能做些什麼。”其實,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不可限量的,成績單上的成績不好,並不表示這個孩子就不行。因此,家長應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不能光靠成績單來決定孩子的一切。以下,是我從朋友那裏聽到的一個很值得家長回味的經驗。

我這個朋友上小學時,成績非常差。每當老師發下成績單,看到上邊很不理想的成績,他就會十分沮喪、苦悶。但是,當他把成績單交給母親時,母親總會說:“其實,你真正的實力一定不止這些,你考的分數少,是因為你的許多實力還在睡覺呢!隻要你把它們叫醒,成績就一定會更好,將來說不定還可以成為一個偉人哪!”

由於母親的這種教育方式,我這個朋友逐漸對自己產生了信心,以後再遇到難題時,他總是認為自己一定有辦法解決。於是他的成績便漸漸有了起色,而這完全歸功於母親給他的信心。每當他取得一點進步時,他總是想:“母親說的是對的,我是很有實力的,隻不過我的有些實力還在睡覺,隻要我把它們全部喚醒,說不定我就可以拿到全班第一。”終於,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他拿到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