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說服別人,攻哪都不如攻心最有效(2)(2 / 2)

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年輕時經曆了失敗,受的打擊很大,於是便產生了放棄這一行業的念頭。每當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妻子便興高采烈地對他說:“你今天的節目表演得真是又有趣又好笑,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著名的相聲演員。”

在妻子的再三鼓勵下,他又重新拾起了信心,更加努力地工作,終於成為全國著名的相聲演員。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子,如果有人經常對他說“你真行”、“你真不錯”,那麼,他的自信心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增強,甚至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而這,將關係著他未來的發展方向。相反,如果有人經常對他說“你不行”、“你一定會失敗”,他就可能真的覺得自己不行,也就失去了信心與鬥誌,將來也極有可能會失敗。

因此,要想說服一個信心不足的人,讓他相信自己行、自己一定可以把事情辦好,在把事情交待給他時,最好先給他打劑強心針。比如,你可以說“別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肯定有辦法,你一定可以把事情辦好”,或者說“憑你的才能,一定可以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這樣,就讓他頓時覺得自己特別能幹,也會發揮出更大的潛能,如你所望,把事情辦好。

在說服別人做某事時,一定要給對方一定的信心,如果一開始你就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那麼,他就不會接受你的建議,即使接受了,也不會把事情辦好。

但願所有的說服者,都能向那位母親和妻子學習,即相信對方是最棒的,激起他們的信心,讓他們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

用“我們”等字眼形成共同意識

心理學家指出,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自我意識,因此,每個人都不希望被人指使。如果對方意識到你是在說服他時,他的自我意識會變得非常強烈,本能地與你對抗。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演說家,他們在演說時往往能夠與聽眾打成一片,造成一種“一振臂而應者萬千”的場麵。他們都能夠營造一種氣氛,使聽眾在這種氣氛中輕而易舉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演說中牢牢地抓住聽眾的心,是因為他們使用的言詞和他們演講時的態度,能夠很好地引起聽眾的共同意識。那些比較明智的演說家在演講時,往往不會說“我”、“我的”之類主觀性比較強的字眼,而經常使用的是“我們”、“我們的”、“我們大家”等可以將聽眾和自己拉近的字眼。這樣,就可以使自己演講的內容與聽眾息息相關,隻需簡單的幾句,就可以拉攏聽眾的心,使每個人都有“真是這樣”的感覺。

現在,這種方法被西方政治家們普遍運用。他們為了贏得盡可能多的支持,就得賣力演講,通過演講爭取選民。因此,在爭取選民的演講中,他們就會更多地使用“我們”、“我們大家”之類的能把自己跟選民拉得更近的字眼。比如,他們會說:“我們要盡早將牛肉自由化,使大家都能夠吃到廉價的牛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就要行使我們的共同權力。”這樣的話很能打動人心,很容易讓聽眾產生一種同甘共苦的感覺。

心理學家指出,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裏,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自我意識,因此,每個人都不希望被人指使。如果對方意識到你是在說服他時,他的自我意識會變得非常強烈,本能地與你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也很難打動他的心。相反,他會認為你所作的隻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著想,甚至會對你的人品產生懷疑。

此時,如果你不失時機地多說幾個“我們”、“我們的”,就會立刻使對方覺得你們的利益一致,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跟你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於是,原本堅硬的防禦堡壘,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自動地消除。對於那些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尤其要使用這種方式。

在男女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使用“我”、“你”,而要說“我們倆”,或者說“咱倆”。這樣,就可以使對方覺得有些事情隻有他和你可以分享,從而增進了你們之間的親密感,並且會讓對方產生你我一體的共同意識。

總之,自我意識存在於每個人的頭腦之中。因此,當你試圖說服對方時,一定要使用“我們”、“我們大家”之類的字眼,讓對方的自我意識與你的自我意識合二為一,形成共同意識。這樣,對方才會相信你所說的話是從你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也才會接受你的觀點。

通過提高對方的重要性來打動對方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重要的,隻是因為種種原因,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在對那些覺得自己的行為無所謂的人進行說服時,一定要設法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重要性。隻有看重自己的人,才會關心自己的行為對外界造成的影響,也才會改變以前的那種吊兒郎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