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通過譬喻的方式,使說服變得生動(1)(2 / 3)

“怎麼不可能!如果兩人情投意合,她為什麼不能愛藝術家?難道隻有相貌和財富才值得去愛嗎?隻要她真正愛他,她就是幸福的人,而且永遠不會後悔。”

“你真的相信,她會愛他?而且愛一輩子?”作家有些激動,又有點猶豫不決,聲音顫抖著,顯得窘迫和痛苦。

安娜怔住了,終於明白他們不僅僅是在談文學,而且在構思一個愛情絕唱的序曲。安娜小姐的真實心理正如她自己所言,她非常同情主人公,即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遭遇,且從內心裏愛慕這位偉大的作家,如果模棱兩可地回答作家的話,對他的自尊和高傲將是可怕的打擊。

於是安娜激動地告訴作家:“我將回答,我愛你,並且會愛你一輩子。”

後來,作家同安娜結為伉儷,在安娜的幫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清了壓在身上的全部債務,並在後半生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向安娜求愛的妙計,曆來被世人當作愛情佳話,廣為傳誦。

在對比中指出對方觀點上的錯誤

在這個故事中,張良對劉邦的勸說都是通過對比來進行的——在一連串的對比中,指出了恢複六國這個觀點上的錯誤。這樣,劉邦在仔細考慮且有事實根據的基礎上,怎能不接受張良的建議,取消恢複六國的決定呢?

秦滅亡後,項羽與劉邦開始了長期的楚漢爭霸。公元前203年,項羽對劉邦發起了猛烈進攻,直指他的駐地滎陽。劉邦頓時慌了手腳,連忙請教酈食其,問他該怎麼辦。

酈食其說:“過去商湯討伐夏桀,封他的子弟於杞地。武王打敗商紂之後,封他的子弟於宋地。今天,秦朝失去了信譽,連年侵伐諸侯,滅了六國之後,使得這些國家的王室後裔沒有了立錐之地。陛下如果能恢複六國,分封他們的子弟,給他們複國的印章,各國的君臣百姓必然會感謝陛下的大恩大德,故而都願歸順大王,向大王稱臣。那時大王就完成了霸業,連楚國也得來朝貢了。”

劉邦一聽,覺得有道理,就要刻製印章,叫酈食其攜印去分封,恢複六國。當劉邦把這項決策告訴張良以後,張良說:“你要照此策執行,你的大業就完了。”

劉邦一聽,大驚失色,問道:“怎麼會呢?”

張良回答道:“以前商湯王討伐夏桀時,分封他的子弟於杞地,是因為他估計自己能把夏桀打敗,致之於死地;而如今,陛下您有此把握一定能打敗項羽,致他於死地嗎?”

劉邦搖了搖頭,說:“不能,至少現在的實力對比還看不出來!”

張良接著又說:“這隻是第一個不行的原因。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很有把握能取下商紂王之人頭;而如今,陛下您有把握能取下項羽項上人頭嗎?”

劉邦說:“不能。”

張良又說:“這隻是第二個不行的原因。還有,武王打下殷都以後,能夠給商以重賞,把箕子從監獄裏放出來,重塑比幹的墳墓;而如今,陛下您能夠重塑聖人的墳墓、重賞賢明的人、給智慧的人大開方便之門嗎?”

劉邦說:“不能。”

張良又說:“這是第三個不行的原因。武王戰勝以後,能夠將國家倉庫裏的糧食發放給饑餓之人,把國庫裏的錢拿出來給貧窮之人;如今,陛下您能把現在國庫裏的錢拿出來救濟窮人嗎?”

劉邦說:“不能。”

張良接著說:“這是第四個不行的原因。武王在平定天下後,把所有的兵器都收藏起來,用虎皮蓋住,表示以後再也不對天下用兵,不再挑起戰爭;如今,陛下您能做到棄武行文、不再用兵嗎?”

劉邦道:“不能。”

張良說:“這是第五個不行的原因。武王能把馬都放在華山南麵,表示以後將無所作為;如今,陛下您能把馬都扔掉無所作為嗎?”

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第六個不行的原因。還有,武王能夠把牛都趕到桃林之中,表示不再勞役人民;如今,陛下您能做到這一點嗎?”

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第七個不行的原因。如今天下的有誌之士離開他的親人和祖先的古墳,離開故裏,跟著陛下您征戰,日日夜夜都想有一份容身之地。而您要恢複六國,分封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那麼天下的誌士就都有了存身之地了,那誰還會跟著您連年征戰呢?這是第八個不行的原因。所以,我說,按這種形勢推測來看,如果用這個策略的話,你的大業就要完了。”

通過小事讓對方明白成大事的不易

在對這些人進行說服時,不要用言語來澆滅他們的氣焰,這樣會讓他們不服氣,反而會更覺得自己了不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做一些簡單容易的小事,並讓他們堅持著做。隻有那些真正有才華能成大事者才能堅持下來,而那些好高騖遠的人是堅持不下來的。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一心隻想做大事,而對那些舉手之勞的小事卻不屑一顧。結果,他們想做的事做不好,能做好的事又不肯做,這種情況是很可悲的。因此,對於這些人,一定要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才華,也就是讓他們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少能耐。

在對這些人進行說服時,不要用言語來澆滅他們的氣焰,這樣會讓他們不服氣,反而會更覺得自己了不起。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做一些簡單容易的小事,並讓他們堅持著做。隻有那些真正有才華能成大事者才能堅持下來,而那些好高騖遠的人是堅持不下來的。試想,連這種簡單的事都堅持不下來,又怎麼能夠成就什麼豐功偉業呢?正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