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當我們受到對方的攻擊時,可以不從正麵答辯,而是借助對方為我們提供的話題,抓住其中的漏洞進行還擊,這樣,就可以改變辯論的局勢,讓對方的錯誤觀點不攻自破。
當然,這種方法關鍵就是“借”。如果借得適當,就會戰勝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借得不當,就會讓自己丟麵子,使形勢對自己更不利。
因此說,在我們受到侮辱,或者對方的不經意行為讓我們氣憤時,一定要保持理智,讓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因為如果立刻就這個話柄還擊,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隻會讓雙方都尷尬或者氣惱。不如找個合適的機會,借題發揮,讓對方知道他的言行是不當的,使其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並且,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照顧到對方的感情,不至於讓雙方撕破了臉。
將機智與邏輯融為一體駁倒對方的詭辯
如果在說服對方的詭辯時,能夠將邏輯與機智融為一體,便會使反駁更加有力也更加有趣。
一個趕路的年輕人,在路上截住一位老大爺,問道:“喂,老頭子,從這裏到張家屯還有多遠?”
老大爺看了他一眼,說道:“還有500拐杖。”說完,老人還用拐杖點了點地。
年輕人覺得挺奇怪的,就笑著問道:“你這個老頭兒說話挺奇怪的,路隻有論裏的,哪有論拐杖的?”
老人家瞪了他一眼,說:“要是論裏(禮),你就不應該叫我老頭子。”
年輕人一聽,慚愧地低下了頭。
在這個例子中,老人家利用“禮”和“裏”同音的巧合,將“裏”偷換成了“禮”。老大爺這樣做倒也沒有什麼惡意,隻是想借這個巧合教訓一下那個不懂禮貌的年輕人。如果老大爺不用這種方式,而是采用平常的方式,說年輕人不懂禮貌,以後應該尊重老人之類的話。那麼,年輕人可能會覺得這個老頭囉裏囉唆,或者說一些更難聽的話。而老大爺用這種方式,說服效果就會更加強烈,讓年輕人在反省中深刻領悟老大爺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應完全像上麵那位老大爺那樣說話,並且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因為如果都這樣說話,很容易引發一場唇槍舌戰,影響人際關係。但是,如果在說服對方的詭辯時,能夠將邏輯與機智融為一體,便會使反駁更加有力也更加有趣。
有一天,古希臘的文學家歐倫斯庇格去飯店用餐。等了很長時間,店主還沒有把牛肉烤好,可是他已經非常餓了,實在等不下去了。這時,店主向大家建議道:“誰要是等不及吃正餐,可以先隨便吃點現成的東西,充充饑。”
於是,歐倫斯庇格就吃了不少的幹麵包。
吃飽之後,歐倫斯庇格就坐到烤肉爐邊,一邊喝水一邊休息。等到肉烤熟後,店主請他上桌就餐,他隨意回答說:“不用了,在爐子邊坐著,聞烤肉的味兒都聞飽了,不用再吃了。”
當別人用餐時,他躺在爐邊打起盹來。一會兒,店主過來收烤肉錢,走到歐倫斯庇格身邊時,他說:“我根本就沒有吃烤肉,幹嘛要付錢給你?”
店主說:“你是沒有吃烤肉,但你是聞我們的烤肉的味才飽的,你說你不應該付錢嗎?”
歐倫斯庇格聽老板這麼一說,就掏出了一枚銀幣,使勁地扔到桌子上。銀幣在桌子上轉了幾圈,發出清脆的聲音,歐倫斯庇格隨即把它撿起來,重新裝進自己的口袋裏。然後,他看著老板問道:“你聽到錢的聲音了嗎?”
老板很誠實地答道:“聽到了。”
“我的銀幣的聲音,正好夠付你的烤肉的味兒的錢。”說完,歐倫斯庇格離開了飯店。
飯店裏的顧客都笑起來了,老板也笑著搖搖頭,無可奈何地望著他的背影。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歐倫斯庇格一味地跟老板爭論,是爭不出什麼結果的。而他采用這種方式,利用銀幣在桌子上滾動時放出的聲音來對照烤肉香味的虛無縹緲,使老板知道了自己的要求是無理的。
要善於運用生動貼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