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運用委婉的方式說服別人最有效(2)(3 / 3)

當你希望對方去做某事時,而對方不知是該做還是不該做,並因此猶豫不決時,那麼,你就要轉移注意力。你應該將“他會不會做”這一問題放在一邊,直接切入主題,詢問對方這件事應該怎麼做,並向他提出幾個備選答案(當然,這些都是你所希望看到的結果),讓他在這些具體方案中作出選擇。這樣,他也會轉移注意力,不會再考慮要不要做此事,而是考慮到底該怎樣做此事,以及怎樣才能將其做好。其實,隻要對方一轉移注意力,你的說服目的也就達到了。

采用這種避實就虛的戰術,目的就是轉移對方的注意,使對方產生錯覺,以為“要不要做”的問題已不存在,要解決的隻是“怎樣去做”的問題了。一旦對方選擇了你所提供的方案中的一項,就可以趁熱打鐵,順水推舟,使你的希望變成他的行動。恰當地運用這種說服手段,往往能省去許多口舌之勞,並且能夠很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向一個毫無準備的人突然發問:“請問今天是幾號?”他或許能夠準確無誤地答出日期,比如說19號。但如果改問:“今天是8號還是18號?”他就很可能作出發問者所預期的回答:“好像是18號”或者“好像是8號”。

這個實驗顯示:如果把大前提故意繞開,將選擇範圍縮小,用具體的選擇項“逼迫”對方,使之產生“二者必居其一”的錯覺,這時他們會表現出就算是錯誤的選擇也不得不選的心理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錯誤前提暗示”。

當然,任何一種技巧和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因此,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小心,如果對方對於那件事深惡痛絕,毫無商量的餘地,那麼就最好不要用這種方式,否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說話要以屈為伸綿裏藏針

這種以屈為伸、綿裏藏針的口才比直來直去、當麵鑼對麵鼓地否定他人的效果要好得多,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很高的修養與智慧的。

和對手談判或者和別人說話時,辯論是非曲直,爭得麵紅耳赤,當然也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並且,如果雙方紅了臉,就難免說一些動氣的話,這樣做對大家都沒有好處,並且會使雙方的感情、關係因此僵化甚至破裂。

人與人之間應該以和為貴,隻有和才能萬事興達。如果把好話當作惡話說,即使不導致事業失敗,至少也是不會說話。假如聽話的一方是你的頂頭上司,或是關係到自己的事業成敗的關鍵人物,那麼,跟他們說話時就更要講究技巧。該說的話不能不說,根本利益不能犧牲,原則不可拋棄;但關係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麵子與和氣不能傷害。這就要先讚賞對手,承認對手的實力、地位、權威,這樣,對方就會對你產生極好的印象,從而也會樂意接受你的建議或者要求。

戰國時,齊景公的一匹愛馬突然死去,當時,齊景公非常傷心,非要殺掉馬夫以解心頭之恨。各位大臣一齊勸阻齊景公,不可為一匹馬而傷害了一個人的生命,再說,這件事也不是馬夫的錯。而景公正在氣頭上,誰的話也不聽不進去。

這時,相國晏嬰卻站在了景公一邊,十分支持景公殺馬夫。並且,晏嬰把馬夫叫到景公麵前,曆數馬夫三大罪狀:“你不認真飼馬,讓馬突然死去,這是第一條死罪。你讓馬突然死去,又惹惱君主使君主不得不處死你,這是第二條死罪。”

晏嬰痛訴馬夫的前兩條死罪時,景公聽著心中真是樂滋滋的。可是,當晏嬰說出馬夫的第三條罪狀——“你觸怒國君因一匹馬殺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們國君愛馬勝於愛人,讓人家因此看不起我們的國家,這更是死罪”時,景公開始時還連連點頭,咧著嘴開心地笑。當晏子說到“使天下人知道我們國君愛馬勝過愛人……”他再也笑不起來了。當晏嬰大喝一聲:“來人,按大王的意思,還不推出去斬了!”景公這時才如夢初醒,趕緊對晏嬰說:“相國息怒,寡人知錯了。”

晏嬰沒有正麵批評景公,卻達到了最終批評景公的目的,這就是說話順著摸、以和為貴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