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諸葛亮對這種“破壞性的試驗”還是心中有底的,正如他後來用《銅雀台賦》激怒周瑜一樣,都取得了別人意想不到的正麵效果。
在魯肅的斡旋下,諸葛亮與孫權的談判迅速恢複,並且很快實現妥協。事實證明了這枚重磅炸彈的有效威力。
十分明顯,諸葛亮是懷著破釜沉舟的心情向孫權展開強大攻勢的,這完全符合當時形勢對雙方的要求。這個激將法用得非常成功,也非常及時,因為在當時如果不用這種方式,蜀吳聯手可能不會在曆史上出現。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經常使用激將的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第六十五回中,諸葛亮也是使用故意貶低的方法,才使得張飛能夠在葭萌關一戰中大敗馬超,獲得了勝利。
有探子來報,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此時,諸葛亮正和劉備在軍中議事。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
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一時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
諸葛亮說:“待會兒等張將軍來時,主公先別說話,讓我來激激他。”
諸葛亮剛說完,張飛就大聲喊著走了進來。原來,他一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就趕忙過來主動請求出戰。
諸葛亮佯裝沒有聽見,轉過身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
張飛說:“軍師為何如此小瞧我?我張飛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嗎?”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拒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現在還能站在這裏說話嗎?馬超英勇無比,並且老謀深算,天下無人不知。當年,他在渭橋六戰中,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了命。這個人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了,也未必能夠戰勝他。”
張飛一聽,立刻怒火中燒,大聲說道:“我現在就去,如果戰勝不了馬超,甘受軍事處罰。”
諸葛亮看自己的激將法起了作用,便來了個順水推舟,說:“既然張將軍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在葭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二百二十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來,諸葛亮施計,說服馬超歸順劉備。
諸葛亮知道張飛脾氣暴躁,並經常因此誤事。所以,他就常常用激將的方法來說服張飛。每當遇到重要戰事,諸葛亮總是故意說張飛擔當不了此任,或者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逼得張飛急了,甘願立下軍令狀。這樣,就可以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輕敵思想。
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可以先用貶低對方的方式激起他的怒氣和鬥誌,逼他發揮出最好的水平。這樣,就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先激起對方的怒火然後再說服
在現實中,有些話是不能直說的,因為直說正中了對方的下懷,對自己是不利的,所以少不得拐彎抹角地說。同樣,說服別人有時也需要多兜幾個圈了,先把對方激怒了,再替對方出良策,不怕他不接受。
在現實中,有些話是不能直說的,因為直說正中了對方的下懷,對自己是不利的,所以少不得拐彎抹角地說。同樣,說服別人有時也需要多兜幾個圈子,先把對方激怒了,再替對方出良策,不怕他不接受。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說服周瑜蜀吳結盟的故事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人們一直津津樂道。而諸葛亮運用的正是這種激將法,先用曹操將周瑜激怒,再提出聯手抗曹的建議。
諸葛亮帶著聯吳抗曹的使命,隨魯肅來到吳國,周瑜詐言降曹,與憨厚的魯肅發生爭執。孔明看在眼裏,早已成竹在胸,隻是袖手冷笑。
周瑜忍不住,問道:“先生為什麼冷笑呀?”
“我笑魯肅不識時務。”諸葛亮說。接著,他順水推舟,來個引君入甕,“將軍想投降曹操,也是十分合理的。”
周瑜說:“您是識時務的人,一定與我的想法相同。”
其實,這兩個聰明人說的都不是真心話。魯肅不明就裏,問諸葛亮:“先生為什麼也這樣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