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更有倫理深意的是儒家講究的“仁”字,單立人加一個二,孔子對“仁”字的解釋很簡單,“仁者愛人”。《說文解字》說:“仁,親也。”對人親和、友愛,這個“親”、“愛”,就是“仁”。老百姓解這個字解得更通俗,就叫作“二人從仁”,因為這個字本來就是從人從二的。說白了,什麼是真正的友愛、真正的仁慈?至少有兩個人時,你才能看出他對別人好不好。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就仁愛天下,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舉手之勞,眼前這個人,身邊這點事。你願意用心去幹,效果好壞姑且不論,關鍵是要有“勿因善小而不為”的自覺。你如果天天都能這麼想,一輩子做下來,你這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了。
所以,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可不是小事兒。在一個家庭內部,父子之間、母女之間、戀人之間、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都是兩人關係;在外邊,街坊鄰居、同學朋友、上級下級,還有平級的同事,甚至在大街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是兩人關係。我們這輩子打交道最多的都是兩人關係,值得我們用一輩子去看清所有兩人之間的關係。二人從仁,也許從幾個簡單的漢字裏,我們就找到了正確對待他人的生活智慧。
再來看看以單立人為偏旁部首的字。比如仕途的“仕”,今天有很多人誌在仕途,這是一個大家永恒關注的話題。我們總覺得孔子“學而優則仕”這句話不太好,人讀書上學,難道就為了做官嗎?但是你別忘了,他還有後半句,叫作“仕而優則學”,官要想做得好,就得不斷地學習。《說文解字》中說:“仕,學也,從人從士。”仕這個字本身的意思,就是要學習。徐灝在《說文解字注箋》“注釋14”裏麵說過,仕宦就是學習之意。能夠學習做官,這個人才真正當得了官。可別以為一個官職當上去就穩當了,幹哪一行都得不斷地學,何況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書本裏教的,學校裏教的,都是些知識,絕不是智慧,而且沒有任何一本教科書是教人怎麼做官的。仕途是個什麼行當?就是每一天都得不斷學習的行當,才叫作“人仕”,這就是它的本義。
一個“儉”,一個“侈”,都是個單立人旁,但一個是德,一個是惡。有時候,心中的觀念就決定了眼前的生活。
——於丹心語
我們再來看看倫理的“倫”,從人,《說文解字》上說:“倫,輩也,從人侖聲,一曰道也。”倫理倫理,其實就是道理。段玉裁在注這個“倫”字時說,人講的這個話,“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道和理都在言語之中,“凡注家訓倫為理者,皆與訓道者無二”,所以倫理跟道理是同源的。這個話大有深意,它講出了我們民族的曆史傳統。古代的農村都有宗廟祠堂,小孩子最初學習的是倫理功課,叫作“人則孝,出則悌”。人學會了倫理關係,再去麵對社會大眾,“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其實,人真正想要學的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在家庭宗廟祠堂之中找到的倫理依據,在最初的蒙學中讀到的做人標準。
《禮記·中庸》裏麵說過這樣一句話:“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軌、書同文這件事,我們在曆史課本裏都學到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丞相李斯就做了車同軌、書同文這件事。但是《中庸》“注釋15”還講了三個字,叫作“行同倫”。孔穎達在編纂《五經正義》時,就專門注釋說:“倫,道也。言人所行之行,皆同道理。”人的行為合乎倫理,也就合乎了道理。在今天的都市生活裏,大多數都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父親、母親帶一個獨生子女,這形成了一個一個小單元裏的基本家庭格局。我們越來越少看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了,甚至也很少看見大雜院生活了。當人封閉的生活圈越來越小,我們最初那個“行同倫”道理還在嗎?看一看這個“倫”的本義,以及所有的注釋,也許我們隻有在傳統節日中還能夠回得去。
還有一個單立人的字值得一說,就是風俗的“俗”。《說文解字》說:“俗,習也。從人,穀聲。”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注釋說:“習者,數飛也。引申之凡相效謂之習。”所謂“習”,其實就是小鳥一次一次地學著飛。“習”字的繁體字為習,上麵是個羽毛的羽,飛上去掉下來,飛不高沒關係,再飛起來再掉下來沒關係,一次一次地練,翅膀不就硬了嗎?翅膀硬了不就能夠飛起來了嗎?
“學而時習之”,老師教的道理,你知道了這叫“學”,但是沒有一次一次地練,沒有溫習,沒有複習,在聽新功課之前沒有預習,沒有這個“時習之”的話,學到的知識是不紮實的。所以,“俗”其實就是人跟人之間反反複複的習染。
《史記》“注釋16”中就有成語“移風易俗”一詞,什麼叫移風易俗?其實,風俗風俗,就如同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裏麵說的那樣,“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要有風行其上,還要有民間不斷的習染,經過了一段時間,才叫“約定俗成”。民風民俗都是從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形成一種習俗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它的坍塌有可能很快,再修複它又會很難很難。兩千年建立起來的習俗,二十年就可能蕩然無存。
今天,我們在移風易俗地建立著新風氣,但是在中國的農耕文明裏,還有很多優秀的倫理風俗需要保留下來。不妨看看兩個意思相反的單立人旁漢字,一個是節儉的“儉”,一個是奢侈的“侈”,這兩個字都是講人的行為。《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注釋17”裏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句話很好理解,勤儉節約是大家的道德共識,而奢侈浪費是很大很大的惡行。外在的物質是相同的,但怎麼過日子,每個人有不同的態度,日子過得好壞,不完全取決於你擁有得多與少,而在於你是大手大腳把很多東西浪費了,還是能夠勤儉持家,把有限的資源給用好了。一個“儉”,一個“侈”,都是個單立人旁,但一個是德,一個是惡。有時候,心中的觀念就決定了眼前的生活。
再來說一個特別親切的字,保護的“保”,也是單立人旁。“保”這個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個大人後麵背著一個孩子。在過去,孩子們都是在大人的背上長大的。人能背著一個孩子,其實就是一種保育,就是一種保護。那麼,我們今天能保住什麼呢?從保護自己的家,到保護很多的資源,保護自己的名聲,還有保護自己的未來,至於能不能保得住,先要看這個人是不是能夠頂天立地,能夠背負得起來。
人真的是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嗎,一個人最大的擔心是自己的無能,所以做人是要爭,但不是去跟別人爭,而是爭一爭自己的誌氣。
——於丹心語
前麵說了好多個字,都是從兩人關係裏出來的,並、從、比、背、仁等等,兩人關係好的話,那多親多愛多仁慈啊;可是兩人關係要是不好的話,也有好多字來表現,比如說鬥爭的“爭”。“爭”字的甲骨文字形,就像兩隻手在撕扯一個東西,金文字形,這個撕扯就更清晰了。一直到小篆,這個“爭”字就定型了。《說文解字》上說:“爭,引也。”也就是撕扯。什麼叫爭鬥?就是說,兩隻手非要把一個東西給扯碎了,即使不能保全它,兩個人也都非要爭到手裏。《老子》第八十一章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就是在自己眼前的位置上有所作為、發憤圖強,不會抓著一個東西不撒手,跟他人紛爭不已。
常跟“爭”連在一起用的是“鬥”。“鬥”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兩個人在打架。跟“爭”連用的另外一個字是競爭的“競”,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這個“競”都是兩個頭上插標的奴隸在搏鬥。所以,競爭的“競”,跟兢兢業業的“兢”是同源的,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搏鬥。從兩隻手的“爭”,到兩個人打架的“鬥”,再到兩個奴隸搏擊的“競”,爭、鬥、競,說的也都是兩人關係。
當然,今天我們身處競爭的時代,可真正的競爭是憑自己的能力,就如同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真的是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嗎?一個人最大的擔心是自己的無能,所以做人是要爭,但不是去跟別人爭,而是爭一爭自己的誌氣。
回到“天人合一”這個主題,回到一撇一捺這個“人”字,中華民族走了幾千年的曆史,到了今天,我們能給自己加一橫,讓自己真正過得闊大一些嗎?我們能給自己再加一橫,讓心接天地嗎?天理昭昭,化育人格,多給自己一些對天地的敬畏,也就給了自己更多人格成長的理由。
“注釋1”二十四節氣: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注釋2”遊子吟 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3”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定為“六書”:“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
“注釋4”《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第一部係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東漢許慎著。
“注釋5”《老子》,又稱《道德經》,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奉為道教最高經典。
“注釋6”《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有關典章製度的書,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是後世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鄭玄注稱:“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陰轉旋之道。”
“注釋7”“天人合一”,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基本精神,儒釋道均有所闡述,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注釋8”《同源字典》,研究漢語同源字、同源詞的專門著作。全書57萬字,收古代同源字三千多個,按上古音二十九韻部順序排列。主編王力,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注釋9”《三五曆紀》,三國時代吳國人徐整所著,內容皆論三皇以來之事,為最早完整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一部著作,此書已佚。
“注釋10”《孟子》,先秦儒家經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離婁》涉及政治、曆史、教育和個人立身處世等諸多方麵。
“注釋11”《郊特牲》,《禮記》中的一篇,記載古代祭天儀式,因為使用牛,故而稱為特牲。
“注釋12”《曲禮》,《禮記》中的一篇,討論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
“注釋13”出自《論語·子路》。《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先秦儒家經典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注釋14”《說文解字注箋》,清代學者徐灝著。此書是對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進一步注釋。依《說文解字》體例,廣征博引,逐條注、箋,校正脫訛,闡明《說文》的詳解及其原委,是清代《說文》研究的力作。
“注釋15”《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為子思所作,“中庸之道”,講求表現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偏倚,不欺瞞,是儒家的重要理念之一。
“注釋16”《史記》,司馬遷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書之首,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元年長達三千餘年間的曆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翔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狀況。
“注釋17”《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左丘明著,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曆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