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擁有強大的力量,無論科學技術多麼發達,無論物質條件多麼富足,內心的精神力量都不可被忽略。在我們的性情中,在我們的思想中,在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這顆心可不能丟。我們還能不能找回自己的這顆心?我的體會是:人可以忙,但不要忘,隻要這顆心一直在,就可以做到忙而不忘。
我常常會問自己、問大家一個這樣的問題:如何能找回我們的這顆心?
為什麼這麼問呢?因為我總在想,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用頭腦多過於心靈的時代。人們都在用腦算計,卻往往忽略了心靈的力量。
中國人的這個“心”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心”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畫得惟妙惟肖的一顆心。《說文解字》上講:“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它有什麼樣的功用呢?《孟子·告子上》中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中國人過去不認為思想是大腦的事兒,而認為思想、思念、思考就是心靈的事兒。
我們今天用“心”組的詞有很多。有物理層麵的,比如說心髒有沒有毛病,心律齊不齊,有的時候會心悸,還有情感層麵的,比如心地善良、心智健全、心曠神怡;還有一些介乎物理和情感之間的,比如說心疼到底是個什麼感覺?有的時候,你真能感覺到心髒抽搐的那個疼啊!有的時候,這個詞表達的隻是一種感受而已。
再比如說心慌,是什麼感覺?有的人真是會覺得心髒撲通撲通地慌亂,但更多的時候,這個詞用來形容對事情沒把握,心裏沒底。這其實就兼有情感意義和物理意義。
當然,心靈的力量,也是一種信念、一種狀態。清代有個大才子叫方苞,是桐城派三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篇《獄中雜記》“注釋1”裏麵就說過這麼一句話:“順我,即先刺心;否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這是負責淩遲之刑的劊子手勒索死囚時說的話,你要是順從我,按我說的交錢,我就先刺你的心髒,讓你少受點罪;否則,四肢都一刀一刀剮完了,心髒還在跳動,痛苦萬分。
我們對一件事情灰心了,死心了,就說明在心裏已經放棄了,真正地放棄了。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他的心學是一個集大成的學問。曆史上的儒家學派,有“孔孟朱王”“注釋2”之稱,“王”指的就是王陽明。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在人心之中。王陽明曾官至兵部尚書,平定過多場邊疆叛亂,但他卻提出“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平定叛亂之賊是容易的,但如何平定心中之賊卻很難,這是人性中永恒的難題。
我們來看一看跟心相關的一批字詞。比如說“思想”,這是人們用得特別多的概念,兩個字都是心字底。“思”字,《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容也,從心囟聲。”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心靈,人的心思能包容萬物。我們來看這個“思”字的字形,上麵其實是一個代表頭腦的囟門,下麵是一顆心,大腦加心靈就叫“有所思”。人的頭腦中有邏輯,心靈中有情感,理性與感性、邏輯與情感融而為一時,才能夠包容萬物,這是中國人最早理解的有所思。
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心靈,人的心思能包容萬物。
——於丹心語
跟“思”互訓的是考慮的“慮”,我們經常“思慮”連用,《說文解字》上也講:“慮,謀思也。”思慮皆從心,心理的活動停下來才能思慮一下,思慮不是匆匆的事,一定要給自己一段從容的時間,才能夠有容乃大。《論語》中有一句我們很熟悉的話,《為政》篇裏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如果隻知道悶頭學死知識,根本不去思考的話,那就會越學越迷惘。當然,一天到晚空空地思考,什麼內容都不學,那你同樣會陷入困境,你的思考也不再進步了。思和學不可分割,一方麵要學,一方麵要在心中回味、思考。
再來看看思想的“想”字,《說文解字》中講:“想,冀思也。”“想”是在冀思,思念遠方的人。而“念”是在常思,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你心心念念總在想著一件事、一個人,必然會有所感應。
思、慮、想、念,基本上都在一個範疇之中,是一種精神活動,中國人統統歸結為心靈活動。
再來看一個詞——感恩。“感”是什麼?《說文解字》講:“感,動人心也。”感動感動,由感於心,那是要動動心的。感動的理由有很多,但是我們的心還那麼易感嗎?我們還會輕易動心嗎?感人至深,那是要心有所動的。
“恩”是什麼?《說文解字》上講:“恩,惠也。”恩惠恩惠,皆從一顆心而起。經常給別人送點小禮物,我們稱之為“小恩小惠”,但是仔細想一想,“恩惠”這兩個字既不是從金字旁,也不是從貝字底,就說明“恩惠”跟錢財關聯不大。這兩個字都是心字底,從心裏給別人好處才是恩惠。
人的頭腦中有邏輯,心靈中有情感,理性與感性、邏輯與情感融而為一時,才能夠包容萬物,這是中國人最早理解的有所思。
——於丹心語
《論語》中多次用到“惠”字,好的政治是“惠而不費”;仁愛的第五點為“惠則足以使人”,想要讓別人真正服從你,就要有恩惠之心。所以,恩惠是一種態度,而感恩就是感念別人的恩惠。能夠對別人的恩惠有所感念,自己的心才會柔軟而有所動,才會流露出感激之情。那麼,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得到和得不到呢?如果你把得到的一切都看作是應該的,那得不到時就隻剩下抱怨了;如果你覺得得不到是本分,得到就會感恩,那你就能得到更多。
在對小孩的教育中,感恩是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都會教孩子唱《感恩的心》,在這個四個字的歌名裏,就三次出現“心”。感恩的教育,可以在小小的心靈裏,埋下對於別人恩惠的感激、感念和感恩。
再來看一個詞——意誌。“意”是什麼?小篆字體寫得特別清楚,因為它是從音的,能夠有聲音發出來。所以《說文解字》上講:“意,誌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前文中講過一個詞叫“察言觀色”,意思是說,要注意觀察別人說話時的細微表情。有的時候,話是意在言外的,話語中的意思並不一定是說話人要表達的真實意思,需要聽話的人用心去體會觀察。
思和學不可分割,一方麵要學,一方麵要在心中回味、思考。
——於丹心語
“意思”可是個有意思的詞,有一個段子就能說明:下級去給上級送禮,進去以後很客氣地說:“領導啊,過年了,這是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領導一看說:“你這是什麼意思啊?”下級說:“沒什麼意思,就是意思意思!”領導說:“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每一句話裏都有“意思”,每一個“意思”都有不同的意思,中文真是博大精深!所以,無論是在書麵寫作中,還是在言語交談中,都要用心揣摩每個字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組合成句子時又是什麼意思。
意誌的“誌”又是什麼呢?“誌,意也。”《說文解字》上的好多字都是互訓的,先說意是“誌也”,再說誌是“意也”心有所之就是誌,就是一個人心中有寄托,“在心為誌”。有些人意誌堅強,是因為他內心有明確的方向,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給他提供了足夠的定力。孔子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一個孩子長到十幾歲,知道自覺地在讀書中寄托自己的誌向了,這才叫“在心為誌”。為什麼意誌力強的人自製力就強?為什麼自律的人達成目標的希望就大?因為他的心量大,有明確目標,並足夠專注。
如果說意誌是剛強的,慈悲就是柔軟的。什麼叫作“慈”?《說文解字》上講:“慈,愛也。”“慈”就是博大無私的愛。做慈善,那是慈悲之心決定的善良之舉。“慈悲”這兩個字都是心字底,相由心生,一個慈悲的人必然會有慈祥的麵容。在中國家庭中,慈孝是一種傳統。中國人過去有個觀念,叫作“慈母嚴父”。父親是執掌著家中標杆的人,所以要嚴格;都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是慈悲柔軟的。古代稱自己的母親叫“家慈”。
慰藉的“慰”字也是心字底,《說文解字》上講:“慰,安也。”安慰安慰,自己心能夠安下來,把心態放平了,心裏舒服了,這種狀態才是安慰。對別人也可以施以安慰,當你用言語去撫平他人的情緒,關鍵是你的話能不能說到對方的心裏,隻有進到心裏了,才算是安慰。
平息的“息”字也為心字底,它的本義是喘。這個字的古體字,上麵是鼻子,下麵是心,鼻子對著心,這不就是呼吸嗎?“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一個人心急的時候,呼哧帶喘的,心越急就越喘得急促,等到心裏平靜了,呼吸逐漸就緩和了。這個“息”字,有生息、止息、平息的意思。南北朝文學家吳均曾寫道:“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那些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功名利祿之心;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幽美的山穀,也會流連忘返。其實,望好惡的“惡”,也是醜惡的“惡”,《說文解字》中講:“惡,過也。”《廣韻》“注釋3”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這部書中訓這個字更清晰:“惡,不善也。”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是個人心中的判斷。因為有了判斷,人就產生了好惡。這就是《論語·裏仁》中說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仁德的人,不會喜歡所有人,而是愛憎分明。在繁體字裏,“愛”字中間有一個心,“憎”左邊有一個豎心,愛與憎都是心中的好惡。一個有是非的人,才是仁愛的人,那種永遠做好老人、事事和稀泥的人,被孔子稱為“鄉願”,這樣的人反而沒有原則。人的內心不僅要強大,還要有穩定的準則。
忍受的“忍”字,就是心頭的一把刀;憂愁的“愁”字,就是“離人心上秋”,秋色盈盈壓在心上,離愁漸起。有些漢字,一望便知它造字的原理,但有的就要去看看它的古字形,才能明白其本義。
從古字形來解釋一些字,那真的意味深長。比如說著急的“急”字,其小篆字形,中間就是一隻手。《說文解字》解釋為:“褊也。”什麼叫褊?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說:“褊者,衣小也。”衣服太小,穿著緊巴巴的,就叫“褊”。“故凡窄陋謂之褊”,就是太緊了、太窄了、太小了、太簡陋了,這都叫作“褊”。從這個角度來說,急就是心褊,就是心態窄了。從其小篆字形可看出,這心上頭有一隻手攥著,可不就容易起急嗎?所以,人為什麼著急呢?有時候是因為心太窄,麵對同樣一件事,有的人起急,有的人不急,這可不是急性子和慢性子的區別,而是心量的差別。把心修寬了的人,能容得下事兒的人,心量大;動不動就著急,心裏裝不下事兒的人,心量就相對較小。寬容,是先寬而後乃容,把自己的心養寬了,遇見事就容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