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裏是有道德色彩的,而最有道德色彩的字,還是要從儒家說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論語·裏仁》篇裏麵的一句名言。忠恕之道講的到底是什麼呢?《說文解字》上講:“忠,敬也。”一個人忠誠於他的事業,就是他對這份事業恭敬而盡心。“恕,仁也。”有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對別人就能寬容一些,這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能強加於人。我不喜歡別人對我聲色俱厲,那我對別人就要和顏悅色;別人跟我約好時間,我不想他遲到,那麼我去別人的地方也不能遲到。這就是推己及人。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位思考,用心去對待別人,這就是恕道。
朱熹先生在《論語集注》“注釋4”裏解釋“忠恕之道”時,簡單地使用了拆字法。“中心為忠”,忠誠最大的標杆不在心外,不是別人給你製定的準則,而是心中的底線,摸著良心辦事,自然就會有一份忠誠和敬意。“如心為恕”,要是經常換位思考,當他人心如我心時,你就對他人多了一分理解,自然就會變得寬容一些。“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一個人盡了全力去做,那不管事情成不成,就做到了“忠”;一個人可以做到將心比心,對別人能多一點體諒,多一分寬容,就做到了“恕”。人這一輩子無非在打兩種交道,一是跟人打交道,二是跟事兒打交道,對人多一點“恕”,對事多一點“忠”,如此而已。
與心相關的字,除了心字底,還有一個豎心旁,而且,很多詞是把心字底跟豎心旁連著用的。比如說“怨恨”,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怨”和“恨”是一個意思,怨就是恨,恨就是怨。再比如說“憎惡”,憎者惡也,兩個字也是同一個意思。
“感慨”同樣是心字底、豎心旁連用,《說文解字》上講:“慨,慷慨,壯士不得誌也。”所謂“慷慨悲歌”,所謂“慨然長歎”,總是胸中有塊壘,不是特別暢順的時候,人才有很多的慨歎,容易觸景生情,感慨萬千。
寬容,是先寬而後乃容,把自己的心養寬了,遇見事就容得下。
——於丹心語
過年就是特別容易感慨的時刻,回首這一年的日子,想起一些溫暖時刻,心中有感動;想起一些遺憾,心中就有了慨歎。所以,過年是盤點的時刻,也是盤點之後歸零的時刻,把一些不如意留給歲月,才能夠再次出發。所以,人的感慨不是沉湎於遺憾,而是讓自己慨歎之後就此放下。
豎心旁和心字底連用的還有“懷念”,“懷”和“念”也是同義,都是講心有所思。所謂“去國懷鄉”,當一個人遠離家鄉、親人的時候,心中就會有思念。“懷瑾握瑜”常用來形容人的好品格,那些美玉一樣的品質都在他的性情裏。
說到“性情”,這兩個字都是豎心旁。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的現象,這個人本來性情挺好,但得了一場病以後就性情大變。為什麼性情會變呢?這就要從這兩個字的字義中去看,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人之陽氣性善者也”,這是“性”,“人之陰氣有欲者”,這是“情”性從陽氣,是本性中的至善,而情從陰氣,是因為意念有所動。《禮記·禮運》中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七種不學就有的本能感情,就叫人情。古語說:“陽氣者仁,陰氣者貪。”(《孝經緯·鉤命決》)人從本性上來講崇尚善良和仁愛,但是有太多陰氣聚斂,就會有人情中的貪婪。所以,“情有利欲,性有仁也”,性與情是一組平衡,人要用善良的本性,去製服過多的七情六欲。“情”跟“欲”總是連在一起,如果不加節製,就會欲壑難填。孔子時期就開始主張“欲而不貪”,可以滿足正當的欲望,但不要縱容、貪婪,不要欲壑難填,就是要平衡人的性與情。
人的感慨不是沉湎於遺憾,而是讓自己慨歎之後就此放下。
——於丹心語
這種“性”與“情”的平衡,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這在漢字裏看得一清二楚。什麼才是人的本性呢?怎麼樣用本性中的善來製衡自己呢?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四種德行,是人最初的本性,被稱為“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醜上》)
“今人乍見孺子將人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當你看見小孩爬著爬著要掉井裏了,你會趕緊一把拉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掉下去,這就叫仁慈之心。人與人見麵時打個招呼,分東西時不爭不搶,有所辭讓,這就是禮儀之心。知道什麼是羞恥、羞惡,知恥近乎勇,這就是大義之心。明辨是非,這就是智慧之心。這四者都是人性中最初就有的,所以,孟子說:“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人這四端就猶如人體的四肢一樣。孟子說,這四者“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仁義禮智,再加“信”,這五者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並擴大充實的話,可以保四海、安天下;但如果做不到的話,在家都無以贍養、侍奉父母。
前文說過,“保”字就是一個人身上背著個孩子。那麼,一個人能否背負保四海、安天下的責任,甚至往小的方麵說,能否對自己的家人負起責任,就看其性情、本心到底還在不在。
我們今天用的好多詞,看起來是形容外在的,其實它是起於人心的。比如說奇怪的“怪”字,《說文解字》上講:“怪,異也。”我們有時候說,某件事怎麼那麼奇怪呀?其實就是指事情比較異常!奇怪,是自我內心的判斷。有些事情你都司空見慣了,就不覺得奇怪,剛剛見到時不適應就會覺得奇怪,所謂“見慣不怪”。有的時候人怪異什麼、怪罪什麼,也要看你的眼界、見識和判斷、包容。有個詞叫“怪不得”,怪不得怪不得,就是我了解這個道理、原因了,對這件事就不能怪罪了,或者不覺得奇怪了。
後悔的“悔”字,《說文解字》講:“悔,悔恨也。”悔恨、懺悔都是豎心旁,心中有悔意,其實這跟“知恥近乎勇”是接近的。一個人要有反省的能力,做錯了事情,如果不懂得反省和懺悔,那是要招致別人的憤怒。這個“憤”字也是一種心情,一個人招的憤怒太大了,叫“人神共憤”。
孔子說“仁者不憂”,可以用仁愛去除心中的憂傷。一個心思博大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慚愧,做事坦蕩光明,憂傷就少一點。“憂”是從心的,繁體字“憂”從心,簡體字還是從心。特別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詞叫作“憂心忡忡”。“忡忡”就是憂煩的樣子,這個“忡”字是豎心旁加一個“中”字,那就是憂到心裏麵去了,骨子裏的那種憂傷釋放不掉,內心持續著憂煩的狀態,才是忡忡之狀。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憂傷的“憂”是從心的,迷惑的“惑”是從心的,恐懼的“懼”也是從心的。這幾個字詞,用今天的話來講叫負麵情緒。負麵情緒要從心中解決,人才能闊達、強大起來。
懦夫的“懦”字,是豎心旁,《說文解字》中講:“駑弱者也。”“駑”就是馬裏麵比較劣的,人裏邊弱的叫“懦夫”,馬裏邊弱的叫“駑馬”。《荀子·勸學》中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劣馬雖然跑得慢,但隻要堅持不懈,一樣可以到達目標。如果你不能強大起自己的心,你就是一個軟弱的懦夫。強者是能夠振奮自己內心的人,因為內心可以決定外在的狀態。
“懶惰”這個詞是指行動上的,但卻都是豎心旁。一個人懶得上班,懶得收拾屋子,見了人懶得打招呼,這並非手懶、腿懶、嘴懶,其實是因為心裏懶。當一個人積極謀職的時候,不會懶惰;談戀愛的時候,也不會懶惰。對於喜歡的事,人們心裏不會懶,行動上就不會拖遝。由“懶惰”而想起來另外一個詞叫“懈怠”,這兩個字同樣是豎心旁和心字底,所以,懈怠是心裏的事。“懈”字,右邊是“解”,解開就是鬆了嘛,把心解開了,讓心鬆下來了,那就是懈怠了。所以,外在的狀態是由內在的心態決定的。
一個心思博大的人,沒有那麼多的慚愧,做事坦蕩光明。
——於丹心語
更有意思的是,古人甚至認為外在的節奏也跟內心的狀態相關。比如形容節奏的詞“快慢”,都是豎心旁。有人做事快,有人做事慢;有人是快性子,有人是慢性子。“快”,《說文解字》解釋為“喜也”,其實它並不僅僅用來形容速度高的,往往也跟一些歡樂的詞連在一起用,比如祝賀別人節日快樂、生日快樂,就是希望別人在這些特殊的日子裏過得高興喜樂。心裏歡快,做事自然速度就快,是心裏的愉悅帶來的行動上的快速。
有個詞叫作“乘龍快婿”,這從何而來呢?據傳說,秦穆公的小女兒名叫“弄玉”,擅長吹笙,後來,她嫁給了擅長吹簫的蕭史。結婚之後,她就開始跟丈夫學吹簫,學鳳凰的鳴叫聲。十幾年之後,弄玉的簫聲和真正的鳳凰啼鳴毫無差異,甚至引來了鳳凰。於是,秦穆公專門給這對夫婦修建了鳳凰台,以便讓鳳凰經常停駐。但是,這樣神仙般的日子過久了也會厭倦,兩個人決定到華山隱居。於是,弄玉帶著她的笙乘上了彩鳳,蕭史帶著他的簫上了金龍,兩個人雙雙向華山飛去。後來,人們就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強者是能夠振奮自己內心的人,因為內心可以決定外在的狀態。
——於丹心語
說完了“快”,再來說說“慢”,《說文解字》上解釋為“惰也”,就是懶惰的“惰”。還有一種含義叫作“慢,不畏也”,怠慢、傲慢是因為心中沒有敬畏,所以才會有輕慢之意。有時候去一些比較官僚的機構辦事,負責人動輒愛答不理的,讓你一等就是三四個小時,為什麼呢?這就是怠慢,因為辦事的人沒太在乎你,覺得你熬得起、等得起,如果是他認為特別重要的人,那就是加塞兒也會快點辦完的。在一個聚會或會議中,越是身份重要的人,越覺得自己有遲到的理由。因為他的身份比其他人重要,地位比其他人高,心中就有了傲慢,有了對別人的怠慢。由此來看,快和慢真的不隻是外在的節奏,更是內心的比較。
有的時候,我們教育小孩子說,你就不能快一點?這其實是告訴他,無論對學習還是對人,都要打起精氣神來,歡快地、愉快地去做事,自然就速度加快了。所以,快與慢是態度上的取舍。
心字底還有一個變體,恭敬的“恭”字,下半部分是“小”字再加一點。其實“恭”字的小篆字體,下半部分就是“心”字。恭,《說文解字》解釋為“肅也”,也就是肅靜的意思。那什麼是“肅”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肅者,持事振敬也。”心中有一種肅靜之意就叫作“恭”。《論語·子路》中寫道:“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樊遲問仁,孔子說:“在家時能潔身自好,工作時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不開化的地區,也不可背棄。”內心有敬意,外在才有恭。所以,小篆字體的“恭”字,是雙手舉著東西要敬給別人,一顆心在下麵。如果沒有了底下這顆心,表麵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是真正的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