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抒情散文時,老舍在青島。可見,寫作時,浮現在腦際的是精神血脈裏的心靈故鄉。他隻要稍一凝思,北平一切的人情與自然風物便撲麵而來。老舍對北平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愛”,這種愛使他“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686他在裏已用太多濃墨重彩的文字無數次地描畫過北平,而這裏隻在簡單把北平與倫敦、巴黎、羅馬和堪司坦丁堡這歐洲四大“曆史的都城”作比之後,將北平獨一無二的美濃縮在了“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而在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不在有好些美麗的建築,而在建築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使它們成為美景。每一個城樓,每一個牌樓,都可以從老遠就看見。”難怪一想念起北平,老舍便隻要落淚。687
把老舍的《我的母親》和《想北平》兩篇散文聯係起來,不難發現,母親塑造了他的肉體生命和做人的性格,而北平則鑄造出他的藝術生命和寫家為文的性格。對這一點老舍在未完成的《小人物自述》裏,有深切的描繪:北平的一切“是自自然然的生活在我的心裏,永遠那麼新鮮清楚--一張舊畫可以顯得模糊,我這張畫的顏色可是仿佛滲在我的血裏,永不腿色。”“我的一切都由此發生,我的性格是在這裏鑄成的。”“當我旅行去的時候,我看見高山大川和奇花異草,但是這些隻是一些景物,偉麗吧,幽秀吧,一過眼便各不相幹了,它們的偉麗與幽秀到不了我的心裏來,不能和我混成一個。反之,我若是看見個綠槐蟲兒,我便馬上看見那兩株老槐,聽見小姐姐的笑聲,我不能把這些擱在一旁而還找到一個完整的自己;那是我的家,我生在那裏,長在那裏,那裏的一草一磚都是我的生活標記。”“一想起幼年的生活,我的感情便掐住了我的理智。”688
沒有母親,不會有老舍的生命;而沒有北平,也同樣不會有老舍的文學。誠如趙園引用一位現象學美學家所說指出的,“決不隻是藝術家在尋找他的世界,藝術家也在被‘世界’這位‘尋找作者的永恒的人物’所尋找。‘當作者通過作品揭示一個世界時,這就是世界在自我揭示。’”而“北京屬於幸運者,它為自己找到了老舍。同樣幸運的是,老舍也聽到了這大城的召喚,那是北京以其文化魅力對於一個敏於感應的心靈的召喚。從此,北京之於他成為審美創造中經常性的刺激,引發衝動的驅力,靈感的不竭之源。”689
康拉德是老舍最愛的作家,他稱他為“一個近代最偉大的境界與人格的創造者,”“海上的詩人”。“是海王”。“海與康拉德是分不開的。”“從漂浮著的一個枯枝,到那無垠的大洋,他提取出他的世界,而給予一些浪漫的精氣,使現實的一切都立起來,呼吸著海上的空氣。”“康拉德把海上的一切偷來,裝在心裏。”“無疑的,康拉德是個最有本事的說故事者。可是他似乎不敢離開海與海的勢力圈。他也曾寫過不完全以海為背景的故事,他的藝術在此等故事中也許更精到。可是他的名譽到底不建築在這樣的故事上。一遇到海和南洋的冒險,他便沒有了敵手。……我不敢說康拉德是個大思想家;他絕不是那種寓言家,先有了要宣傳的哲理,而後去找與這哲理平行的故事。他是由故事,由他的記憶中的經驗,找到一個結論。這結論也許是錯誤的,可是他的故事永遠活躍的立在我們麵前”690
趙園已經在用這段夫子自道來認識老舍了,“老舍有他的海,那就是北京。”691我則想更進一步地用這段話來評價老舍:他是北京的詩人,北京與他是分不開的。他從北京提取出他的藝術世界,並賦予一些浪漫的精氣,使現實的一切都立起來,呼吸著這裏的空氣。無疑的,老舍幾乎是中國現代作家中最有本事的說故事者。他那些優秀創作幾乎無一例外地沒有離開北京的城圈兒。他也曾寫過不完全以北京為背景的故事,但一寫到北京,尤其是寫到北京的城市中下層市民與平民的命運故事,他就沒有了敵手。我不敢說老舍是個大思想家;有思想,文化批判也好,國民性反省也罷,全來自他的故事。因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寫過許多與“宣傳的哲理”“平行”的故事。“可是他的名譽到底不建築在這樣的故事上。”他能傳之後世的作品,《駱駝祥子》、《離婚》、《四世同堂》、《我這一輩子》等,都是由他的故事,由他的記憶中的經驗,找到一個結論,或提出一個思想。這結論與思想,也許會因時代的更迭,人文環境的改變,而被認為是錯誤、反動的,或超前、精彩的。但無論如何,他的故事將永遠活躍地立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麵前。正如趙園精辟指出的:“老舍經由發現‘藝術的北京’而發現自己的藝術個性,經由完成北京形象而完成了他自己。北京不僅僅是他的藝術生命賴以存活的土地,也是他描寫過的最重要的人物,他大部分作品的貫穿人物,《死世同堂》等北京史詩的真正主人公。這是一個作家和其對象所能結成的最自然、單純的審美關係。……因而他屬於北京,北京也屬於他。”692
是的,“老北京才是老舍真正的文學之根,創作之魂。”693北平是孕育老舍文學生命的胎宮:“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予的。”694“北平是我的家,一想起這兩個字就立刻有幾百尺‘故都景象’在心中開映。”695老舍在抗戰前,已寫過八部長篇和幾十個短篇。雖然幾乎都是在天津、倫敦、南洋、濟南、青島等地居住的時候寫的,但在他所寫的一百幾十萬字裏十之七八是描寫北平。道理很簡單--“我生在北平,那裏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仁茶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的描畫它。它是條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條活潑潑的魚兒來。”696
因此,當然有足夠的理由推論,老舍選擇太平湖而不是其他的水域自殺是有意而為,決非偶然。簡言之,有地理和文學上兩方麵的原因。在這裏,往南,有老舍出生的小羊圈胡同,有父親犧牲的南恒裕糧店,有母親去世的觀音庵;往北,有舒家的祖墳和母親的誕生地。這裏是他生命的原鄉,是他親人的墓園,也該他是生命的歸宿。他屬於太平湖,太平湖也屬於他!
同時,也有理由想象,老舍自殺前,麵對太平湖可能會想些什麼。彼時彼刻,他要把他的故事和他的整個世界,都寄托在太平湖這片平靜的水麵;太平湖也將承載這位孤獨的老人及屬於他的一切。蘇叔陽的話劇《太平湖》是這方麵比較早的藝術上的嚐試,李輝的長篇散文《消失了的太平湖--關於老舍的隨感》對此有了更深入的挖掘,而陳徒手的《老舍:花開花落有幾回》,則更注重貼近曆史的真實追述。
以李輝為例,他在《消失了的太平湖》一文中,即為投入湖水之前的老舍內心,設置了一連串生命的困惑與反思,追憶與疑問,內疚與自責,懊悔與醒悟:“所有傳統文化的精華,書也好,文人也好,為什麼都該成為必須清除的曆史垃圾?為什麼社會的道德規範,人的尊嚴,一夜之間會變得全無價值?為什麼人的獸性會成為社會的主導?”“他會後悔失去了過多的自我;他會後悔在曆次的運動中,寫下過那麼多批判同行的文章;他會後悔沒有更多地關心陷入逆境的朋友;他會後悔沒有寫出更多的如同《茶館》一樣的作品……”697
我以為,由於老舍之死所留下的曆史和藝術的想象空間都是巨大的,凡基於老舍的藝術文本及人生、性情、母親、文化等諸多方麵的因素出發,所做出的關於他的死的種種推測,都不是一廂情願的主觀臆斷,而是符合事件的內在邏輯發展和人之常理的。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在老舍生命的最後深刻,“死,對於他,也許才是最好的、唯一的選擇。老舍曾經給予過人們多少安慰和溫暖,可在他最需要安慰和溫暖的時候,卻無從獲得。”698
老舍死前是否萬念俱灰無從得知,但肯定是悲從中來,百感交集。也許有太多要想的,反而使他的腦中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隻是毅然地、沒有任何眷戀地走進了太平湖。除了李輝的設問和推測,我也願在此為投湖前的老舍做些片段的想象:老舍在散文《想北平》裏描繪過太平湖對麵的積水潭:“麵對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所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699他可能會想,不如索性化入水中,去“另一個世界”裏做一隻自由自在的小蝌蚪,那裏有自己的父親、母親、舒家的親人和他永遠的北平。
不管老舍在建國之初是否真的很後悔寫過《貓城記》“那樣的諷刺”700,但他可能會想,他確實因為寫了《貓城記》,無論怎樣積極配合政策,在某些人的眼裏,他始終是“資產階級”文人,《貓城記》甚至已被印到了批判材料中。701他也可能同時會想,他在這部為能思想過關而一再檢討的這部裏,30年代預想的情景在昨天竟然真實地上演了--貓國的學生因校長和教員叫他們念書,不許招惹女學生,就被捆起來,遭解剖、挖心。702而他,也剛剛在“八二三事件”中,遭受了“女學生”--紅衛兵們的侮辱、毆打、摧殘、蹂躪。正如前蘇聯漢學家李福清所說:“老舍早在四十年前就如此準確地洞察到了當代中國社會中一些反常現象。他在《貓城記》中誇張地描繪的貓國生活畫麵,具有某種藝術真實性。”在文化大革命中“學生可以隨意侮辱自己的老師並毆打校長,拿這些同中虛構的貓國對學校中教員的殘害相對照,老舍確實有先見之明……所描寫的貓國的‘圖書館革命’,使人想起文化大革命時期圖書館的遭遇。當時許多書被集中起來燒毀,一切圖書館都大門緊閉。這個國家裏唯一的書是毛主席語錄之類。到現在為止,大概再沒有第二個藝術家會有這樣的先見之明。”703依照李富清的分析,老舍當然在那個時候,就“從地球上各國的曆史上看清楚:學生永遠是政治思想的發酵力;學生,隻有學生的心感是最敏銳的;可是,也隻有學生的熱烈是最浮淺的,假如心感的敏銳隻限於接收幾個新奇的字眼。假如貓學生真是這樣,我隻好對貓國的將來閉上眼!隻責備學生,我知道,是不公平的。”704
他也許真的沒打算去責備學生,但對曾被授予了“人民藝術家”稱號的自我而言,“人格一旦失去,想再恢複,比使死人複活的希望一樣的微小。在最近的幾十年中,我們的政治變動太多了,變動一次,人格的價值低落一次,壞的必得勝,所以現在都希望得最後的勝利,那就是說,看誰最壞。”705“文革”的情形,可能讓他想到了那個滅絕的“貓國”--“世界上又啞了一個文化,它的最後的夢是已經太晚了的自由歌唱。它將永不會再醒過來。它的魂靈隻能向地獄裏去,因為它生前的紀錄是曆史上一個汙點。”706
他可能想,既然有了這種悲,那就像《貓城記》裏的大鷹一樣,鎮靜地麵對死亡。因為在他看來,“良心是大於生命的。”707他還可能想到了小蠍和迷在死亡之後的那份感覺:“死或者是件靜美的事。”“生是一切,死是一切,生死中間隔著個無限大的不可知。”“死的緘默是絕對的真實。”“我覺不到生命還有什麼意義。”708
他可能想,既然選擇了要去死,就死在與自己的生命、創作有著割不斷血肉聯係的北京城西北角的城牆外邊,那裏離兒時生活過的地方很近--“幼時所熟習的地方景物,即一木一石,當追想起來,都足以引起熱烈的情感。”“特別是自幼生長在那裏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們的生活裏,我們對於它能像對於自己分析得那麼詳細,連那裏空氣中所含的一點特別味道都能一閉眼還想象的聞到。”當一切在“追憶”中時,“因為隻有這種追憶是準確的,特定的,親切的,真能供給一種特別的境界。這個境界使整個故事帶出獨有的色彩,而不能用別的任何景物來代替。在有這種背景的作品裏,換了背景,就幾乎沒了故事。”709而現在,他將連帶著故事及故事的背景一同消失。因為在他眼裏,“那與虹一樣明麗的”,“低首抱著多少代的尊嚴與文化”的北京,也已“傷心的默默無語,像被奸汙過的貴婦。”710
他可能想,《四世同堂》裏那個膽小、怯懦的瑞豐,在“心中極亂,抓不住任何一件事作為思索的起點”的時候,“想起來屈原的披發行吟。但是,他有什麼可比屈原的呢?‘屈原至少有自殺的勇氣,你有嗎?’他質問自己。”瑞豐隻有往家中走,因為“打敗了狗隻有夾著尾巴往家中跑,別無辦法!”711而他如果呆在家中,豈不是像瑞豐一樣,成了一條被打敗了的夾尾巴狗?
瑞豐“沒有結束自己性命的勇氣,也沒有和藍東洋決一死戰的骨頭,他怕死。想來想去,他得到了中國人的最好的辦法:好死不如賴活著。他的生命隻有一條,不像小草似的,可以死而複生。他的生命極其寶貴。他是祖父的孫子,父母的兒子,大哥的弟弟,他不能拋棄了他們,使他們流淚哭嚎。是的,盡管他已不是胖菊子的丈夫,究竟還是祖父的孫子,和……他死不得!況且,他已經很勇敢的想到自殺,很冒險的來到墳墓與河坡上,這也就夠了,何必跟自己太過不去呢!”712可他不怕死,他知道生命隻有一條,死不能複生。然而,他有自殺的勇氣,有和紅衛兵決一死戰的骨頭;他不能像瑞豐一樣好死不如賴活著,而要像屈原一樣,像自己在抗戰中一樣,拋妻舍子,義無返顧赴黃泉。“天,多麼美的北平的青天啊。地,每一寸都是他跑熟了的黑土地。他舍不得這塊天地,而這塊天地,就是他的墳墓。”713
他可能想,把《駱駝祥子》的版權賣給美帝國主義,拿美金,就是賣國?他便要以死來回答,我愛我的國,可誰又愛我呢?他可能想,當年“全民族齊心抗日是表明了我們有最高的文化,每個人都懂得成仁取義,不肯苟安求全,淪為奴婢。……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忠恕仁義,效悌廉恥,能寬恕別人的過錯,而不能屈膝受辱。”714有骨頭的今日死,有骨頭的明日生;這就是複活。我既不怕死,還有什麼可怕的呢?715拿血洗淨了恥辱,我要抗到底!用血保住自己的藝術生命,死是值得的!716
他可能想,……
老舍是有意讓太平湖的靜靜湖水,無聲無息地將他所想和任後人所可能想的一切包容進來。而且,所有的這些“可能想”,也都是老舍之死這一“荷馬史詩”的藝術題材。像蘇叔陽的話劇《太平湖--無淚的長歌》及其隨後寫的《老舍之死》,汪曾祺的《八月驕陽》717,劉心武的歌劇《太平湖》,就都是根據老舍諸多的“可能想”而創作的“藝術真實”的“曆史”。還有許多人在回憶老舍的文章中,也都做出各種各樣可能的推想,且能明顯感覺到,這樣的推想無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閱經了許多世事滄桑的寫作者“此時此地”現實心境的折光縮影。換言之,不是他替老舍在“可能想”什麼,而一定是老舍替他在“肯定想”什麼。
比如,季羨林在《我記憶中的老舍先生》一文中,這樣“猜想”:“當老舍先生徘徊在湖水岸邊決心自沉時,眼望湖水茫茫,心裏悲憤填膺,喚天天不應,喚地地不答,悠悠天地,仿佛隻剩下自己孤身一人,他會想到自己的一生吧!這一生是忠誠於祖國、忠誠於人民的一生,然而到頭來卻落到這等地步。為什麼呢?究竟是為什麼呢?如果自己留在美國不回來,著書立說,優遊自在,洋房、汽車、聲名祿利,無一缺少,舒舒服服地過一輩子,說不定能壽登耄耋,富埒王侯。他不是為了熱愛自己的祖國母親,才毅然曆盡艱辛回來的嗎?是今天祖國母親無法庇護自己那遠方歸來的遊子了呢?還是不願意庇護了呢?我猜想,老舍先生決不會埋怨自己的祖國母親,祖國母親永遠是可愛的,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可愛的。他也決不會後悔回來的。但是,他確實有一些問題難以理解,他隻有橫下一條心,一死了之。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又有誰能夠理解呢?我想,老舍先生還會想到自己院子裏種的柿子樹和菊花。他當然也會想到自己的親人,想到自己的朋友。所有這一些都是十分美好可愛的。對於這一些難道他就一點也不留戀嗎?決不會的,決不會的。但是,有一種東西梗在他的心中,像大毒蛇纏住了他,他隻能縱身一跳,投入波心,讓彌漫的湖水給自己帶來解脫了。”718
再有一點則純屬主觀揣測,即除了上述的各種因素,老舍選擇太平湖自殺,有沒有可能是中意“太平”兩個字呢?他可能想,他要遠離那個已充滿了暴力、血腥的世界,遠離那個他沒有理由再眷戀的生命,他要投到“太平湖”裏,去洗靜自身的恥辱,去尋覓永遠的“太平”。同時,也給現世留下一個絕妙的諷刺,或曰一個老舍式的悲劇大幽默,他要以自己的死告知世人:“太平湖”以外的世界已沒有了“太平”!他或許要以“神來之筆”親自為自己的生命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