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艾柯卡這樣主動尋找方法的優秀員工,是企業不變的期待,而最高的獎賞也必定屬於他們。
其實,任何一位能夠主動找方法的員工,都是富有主動進取、自動自發精神的人。
法國人李比希是19世紀最傑出的化學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從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那裏學成歸來,成了台森大學的教授。
一天,一個製鹽工廠的熟人給他送來了一瓶浸泡過某種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請他分析鑒定其中的化學成分。經過一番處理,李比希從中提煉出某些鹽類。
他又將剩下的母液與氯水混合,再加一點澱粉試劑,母液立即呈藍色,這說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
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這溶液來看,發現在藍色的含碘溶液上麵還有少量的棕色液層。
這液層是什麼?
他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想當然地斷定它是氯化碘,於是馬上標簽,實驗便告結束。
一年以後,一個與李比希同齡的法國青年巴拉,因為家貧,一麵在當地學院讀書,一麵在藥學專科學校實驗室當助手。
他沒有輕信李比希的結論,而對棕色液體進行多方試驗,結果發現了一種與氯、碘極為相似的新元素“溴”。
李比希因為想當然,與一個重大的發現失之交臂。為了永生不忘這一深刻教訓,李比希每當指導學生時,就將“氯化碘”標簽拿出來,告誡他們不得粗心大意,而應留心意外的發現。
其實,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它需要你早已儲備好機遇到來的搖籃,那也許是知識,是細心,是勇氣……
在工作當中,失敗的人之所以陷入失敗,是因為他們太善於找出種種借口來原諒自己,也使別人原諒。平庸的人之所以淪為平庸,是因為他們太善於搬出種種理由來欺騙自己,也使別人受騙。最終受害的隻能是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借口就是推卸責任、轉嫁過失、拖延、自欺欺人、悲觀等的代名詞。歸根結底一句話,借口就是逃避現實,逃避自己因為膽怯不敢麵對的現實,這正是它和理由的本質區別。要知道,在某種層麵上,執行就意味著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就是正視問題,尋找方法。
成功的秘密——立刻行動起來
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立即行動起來”。
無論何時,當“立即行動”這四個字成為你的潛意識時,你就已經具備了成功者的基本素質。有時,立即行動的決定能使你最荒誕的夢想成為現實。
法國生理學家、外科醫生亞曆西斯·卡雷爾,第一個提出要研究血管的縫補,竟被當時的名流譏為“曠古未聞的癡想”,“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是卡雷爾並沒有因此遲疑,而是立刻埋頭實踐,終於獲得成功,創造了前古未有的業績,獲得諾貝爾獎金。
司蒂芬森是美籍挪威探險家,有一次,他帶著一支探險小分隊在漫無邊際的北冰洋上艱難行進。克服了千難萬險,他們終於到達了北極,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在沒有糧食、燃料的困境中到達北極的探險隊伍。
現在,你要考慮的不是要不要立即行動,而是如何行動,如何克服前進中的困難。以下幾種方式可供你參考:
(一)嚐試新事物
努力去選擇並嚐試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戀著熟悉的事物。就算是失敗了,也要突破狹隘的著眼點,努力為自己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英國有家叫巴金的航空公司,董事長原本是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他白手起家,短短十幾年就建立了年收入240億元的企業集團,現在個人的資產約有80億元。
對於這樣一個人,多數的人會說:“哦,他一定很特殊。”但是,這種想法可是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這個人十分普通,和我們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不同。
這位董事長所率領的巴金集團是以唱片公司或節目製作公司為中心,但是年輕時的他,並沒打算將來成為大財團的董事長,他隻想當新聞記者。
所以他首先報考報社,但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他竟沒有被錄用。
在當時,你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嗎?
也許他的胸懷的確和一般人不同。
但他和我們不同的也隻有一點而已。
報考失敗的他,心中並未產生這樣想法——“我這個人太沒出息、太無用,沒人會錄用我,這表示我沒有才能,我還是去找一份卑微的工作吧!”
與此完全相反,他更擴大他的願望——“啊,既然不被錄用,也無所謂,我就自己創立出版社吧!”於是他說幹就幹,立即開始自己創業。
(二)下定決心就去做
一旦決定做一件事,就應該馬上行動起來。不要費心去為你做的事找借口,當別人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時,你不用過多去解釋,隻需淡淡地說一句:“我就是喜歡這樣做。”戰國時期的大政治家蘇秦,就是一個典型。
蘇秦年輕的時候,就很有雄心壯誌,他一心想學以致用,成就偉業。可惜因為出身貧寒,屢屢不被重用,被人瞧不起。但他並不放心上,決心回家發憤讀書。他苦心研究縱橫術,經常徹夜不眠,有時實在太困了,就一邊罵自己沒出息,一邊用一把錐子,刺疼自己的大腿,以此驅逐睡意,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經過一年多的苦熬,他終於學有所成,掌握了各國的地形、政治、軍事知識,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三)不要畏懼失敗
你不必設想絕對完滿的結局,更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要記住,即使是做了一件你喜歡卻沒有達到預期結果的事,你也已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並且從中獲得了經驗和教訓,這就夠了。
愛迪生做了一萬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有人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也失敗了,你會怎麼辦?”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與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中,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一個人在成功之前,一定會遭遇到很多挫折,甚至遭遇某種程度的失敗。在失敗重重打擊一個人時,最簡單和最合邏輯的方法就是放手不幹,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
但愛迪生不同,他遭遇失敗後,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立即行動起來、投入下一次嚐試之中,哪怕失敗的次數是一萬。這就是他獲得巨大成功的秘訣。
平時就要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隻有這樣,一旦發生了緊急事件,或者當機會自行到來時,你都能做出最快、強有力的反應。立即行動起來吧,無論成敗,在所不惜。
行動起來——隻有行動才能改變命運
成功機遇不會憑空得來,要靠積極的行動去創造。一個無名小卒若想獲得成功,就要多一些花心思,多一些努力。但如果他等著別人用銀盤子把機會送到他麵前,那他隻有失望的份。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要靠自己去創造。
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職員加騰信三為了趕去上工,匆匆刷牙,牙齦被刷出血來。他怒氣衝衝,在上工路上仍是一肚子的牢騷和不滿。
在心頭火氣平息下去後,他便和幾個要好的同事們提及此事,並相約一同設法解決刷牙容易傷及牙齦的問題。
他們想了不少解決牙齦出血的方案,諸如:牙刷毛改為柔軟的狸毛;刷牙前先用熱水把牙刷泡軟;多用些牙膏;慢悠悠地刷牙……效果都不太理想。
他們進一步仔細檢查牙刷毛,在放大鏡底下,發現刷牙毛的頂端並不是尖的,而是四方形的。加騰信三想,“把它改成圓形的不就行了!”於是他們著手進行改進。
經過實驗,取得實效後,他們正式向公司提出了這項改變牙刷毛形狀的建議。公司很樂意改進自己的產品,欣然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為圓形。
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在廣告媒介的作用下,銷路極好,連續暢銷10多年之久,銷售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30%~40%。加騰信三也由普通夥計晉升為主管,十幾年後成為公司的董事長。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沒有問題,也就沒有機遇。刷牙時會導致牙齦出血的問題也許很多人都遇到過,但卻很少人去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機遇不屬於他們。加騰信三既發現了問題,又設法解決了問題,牙刷不好的問題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機遇。
有一位學習聲樂的一介大學生剛剛畢業,被分配到某企業的工會做宣傳工作。剛一開始,他很苦惱,認為自己的所學的專業與工作不對口,他害怕在這裏長期幹下去會把自己的專業給被荒廢了。於是他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去。可是,幾經折騰,終未成功。
之後,他便死心塌地地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並發誓要改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他找到商鋪工會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商鋪籌建樂隊的計劃。正好這個商鋪剛從低穀走出來,扭虧為盈,正向高潮發展,也想大張旗鼓地宣傳商鋪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
這回他來了精神,跑基層、錄人才、買器具、設舞台、辦培訓,不出半年,就使樂隊初具規模。兩年以後,這個商鋪樂團的演奏水平已威震江湖,堪與專業樂團媲美,而他自己也成了江湖中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管事。
有沒有機會,能否得到機會,關鍵看你是以何種態度、以何種角度對待身邊的機會。亞曆山大在攻城取得勝利後,有下屬問他,是否等待機會來到,再去進攻另一個城市?
亞曆山大聽了這話,大發雷霆:“你認為機會自己會來找我們?機會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可見,創造機會才是成就亞曆山大偉大成就的原因。惟有善於創造機會的人,才能建立轟轟烈烈的偉績。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曾說過:“機會是自己努力造成的,任何人都有機會,隻是有些人善於創造機會罷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完全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化劣勢為優勢,不但開辟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上司才能,為他以後尋求更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凡成功者,都是善於創造機會的人。他們在有機會時抓住機會,沒有機會時就去創造機會。機會是成功的跳板,聰明的人是不等待“好心人”送來機會,而是主動撲向機會,從機會中打撈自己想要的“黃金”。然而,等待機遇並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它需要積極的準備,需要主動出擊。如果一個員工不主動用行動去創造機會,那就沒有成功的可能。
莫做空談家——不行動想法再多也是零
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敢想敢做。敢想可以使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到極度,也可逼得一個人獻出一切,排除所有障礙;而敢做,卻使人全速前進而無後顧之憂。
敢想與敢做,二者缺一不可。
有句俗話叫作“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其實,膽小的並不是想不出活下去的辦法。相反,他們可能想了很多,卻始終不敢行動。於是,隻好活活餓死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常常在想了一件事情以後,卻還是沒有勇氣去做;還有一些人,天天在幹著和他興趣不合的工作,嘴裏總是說命運不好,等機會,去幹適當的事情。可是他們隻是嘴裏說,卻不去幹,如果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惰性,那和慢性自殺有什麼兩樣呢?
可在現實工作中,有許多企業的員工因為種種原因,而變得猶豫不決,心中縱然有著要將工作做好,成為老板器重的員工的欲望,卻不敢選擇行動,真正動手去做。如此一來,隻能令許多時間白白浪費,使許多成功的機會從身邊溜走。我們應知道成功的機會不會從天而降,需要自己去爭取,需要自己去創造。守株待兔得來的永遠隻有一隻兔子,隻有積極的行動,才會獲得成百上千隻兔子。魯迅曾經說過:光是想不行,重要的是做。而你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行動起來,否則機會即使來到你的身邊,如果你隻是背著雙手,一動不動,那麼機會也會從你身邊滑過,落入地下。
不管什麼事,隻有動手做了,才有可能完成。如果一味坐在那裏空想,卻不選擇行動,即使理想抱負再遠大,也隻會是水中月,鏡中花。
有一位作家對創作抱有極大野心,期望自己能成為大文豪。美夢成真前,他說:“我滿懷雄心地眼看著一天天過去了,一星期、一年也過去了,仍然不敢輕易下筆。”
而另一位創作家說:“我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我的才智有效地發揮上。即使在沒有一點靈感時,也要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動筆。不管寫出的句子如何雜亂無章,隻要手在動就好,因為手動能帶動心動,會慢慢將文思引導出來。”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深刻地明白,行動是成功的保證。選擇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如果不付諸行動最終必然落空。
話說得再好也隻是美麗的花朵,並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能沉下心來,選擇行動,腳踏實地地去做。
經驗好比是一個雪球,它在人生之路上越滾越大,越滾越厚。任何人都應該把他的精力集中在一項事業上,隨時工作,隨時學習。你花費的工夫越大,得的經驗也越多,而做起事來,也就覺得格外的得心應手。
時間不等人,如果你已經抱定了宗旨,那麼就立刻去進行;如果你打定了主意,就不要再猶豫。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你所打定主意要做的工作中去。你如果準備做律師,你就一心一意去研究法律,積累你的法律知識,然後或者考取律師資格證書,或者尋找法律實踐的機會,當一切都準備好的時候,那麼離你去出庭替人當辯護的時間、離你成為一位著名的大律師的時間也就不遠裏。你在平時要給自己提出高的要求、高的標準,千萬不要以為自己不比別人差就滿足了。你必須隨時研究,處處求進步。對於法律以外的學識,你盡可不聞不問,你不要去摸摸儀器,去動動畫筆,碰碰刀斧,然後告訴自己,你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成功。
世界上成千成萬的失敗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能,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決心,而是由於他們不肯集中精力,由於他們不在決定主意以後,立刻動手去幹。凡事要敢想敢做,一旦決定一件事,就集中精力去完成,隻有這樣,成功才會熱衷地光臨於你。很多人之所以會成為失敗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能,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決心;而是由於他們不肯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腳踏實地——有了計劃就要立即執行
再偉大的目標,再完美的計劃,如果不能付諸行動,也隻能是一紙空文。以身作則的員工深知:隻有行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深受老板喜歡的優秀員工,最好的選擇便是立刻行動起來。
然而,在職場中,許多員工因為種種原因,而變得猶豫不決。他們心中縱然有著要將工作做好,成為老板器重的員工的欲望,卻不敢選擇行動,真正動手去做。如此一來,隻能令許多時間白白浪費,使許多成功的機會從身邊溜走。
小柯是某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生,專業知識過硬,腦子十分靈活,常常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冒出來,可惜的是,他很少動手去做,隻是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已,因而在同學中間落了個“空想設計師”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