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係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曆史。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麵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我國發現的早期的殘陶片,質地粗糙,厚薄不等,摻雜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質鬆易碎。用以燒製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據這些陶片中存在的礦物,以及測量少數陶片的燒成溫度,可以確定這些陶器的燒成溫度大致在700℃。

在仰韶文化時期,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當時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母係氏族社會,但製陶業已經比較發達,燒製陶器的黏土是經選擇,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製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製。到了仰韶後期,開始出現慢輪修整,普遍使用陶窯燒製陶器。在陶窯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燒烤,火力也比較均勻,減少了陶器的龜裂和變形。當時有一種細泥彩陶,它表麵呈紅色,裏表磨光,且造型獨特。此外,這些陶器上還繪有生動、逼真、美麗的圖案,這充分表現了繪畫者的想象力和創造才能。

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製陶工藝的珍品是黑陶。這種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麵漆黑有光。燒製這種陶器的關鍵工藝是在燒成後期,用泥封窯頂,同時滲水入窯,煙熏滲碳。

到了中原龍山文化後期,在江南和東南沿海一帶出現一種印紋硬陶。由於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對增加,因此燒成溫度達1100℃。到了商代,印紋硬陶開始大量生產,它外形美觀、堅硬耐用,成為深受歡迎的陶器品種。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商代的白陶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

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原始村落中定居的人類產生了對盛裝器皿的需要,這大概首先是從附近小溪或河流中向居住點取水的需要,其次是積存、烹飪食物的需要。人們發明了陶器。陶器雖然易碎,但比石器輕,可製成各種形狀和不同規格,盛裝水和食物無異味,它和木器同為家居生活的主要器皿。很明顯,隻有具有長期用火經驗的人類才能發明製陶技術。而且,製陶技術也是冶銅煉鐵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