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在萬曆後期由荷蘭傳入中國。《明史。兵誌》記載:“大西洋船至,複得巨,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裏”(二丈約合6.22米,三千斤約合1600千克)。炮身鑄有準星、照門,中部有炮耳。與佛朗機銃相比,口徑較大,管壁加厚,並且從炮口至炮尾逐漸增厚,能承受較大膛壓,是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明末,明政府為了抵禦後金軍的進攻,重用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大量仿製紅夷炮。天啟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製造火炮;崇禎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啟督造大小紅夷炮400餘門;兩廣總督王尊德也先後仿製大中型西洋炮 500門。中國曆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都收藏有當時的製品。其中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門崇禎十年鐵鑄“西洋炮”,口徑100毫米,長233厘米。其身管的長度同直徑的比值更大於萬曆二十年造的鐵炮。

西方火炮的傳入,促進了中國明朝後期火炮技術的發展,改善了軍隊的裝備。據《練兵實紀。雜集》記載,戚繼光的車營裝備佛朗機銃 256門,輜重營裝備佛朗機銃160門。天啟六年,袁崇煥以紅夷炮憑城固守寧遠(今遼寧興城),擊退了後金兵,斃傷敵數百人,後金統帥努爾哈赤在該役中中炮受重傷,不久死去。

火藥發明於中國,大約在13世紀時傳入歐洲。15-17 世紀頻仍不斷的陸戰、海戰和海外征服,使歐洲迅速地發展了利用火藥的近代武器——火炮。

15世紀,歐洲各國先後製造出了滑膛炮,出現了用鑄鐵製成的炮彈。不久,根據用途、口徑、炮筒長度的不同,炮的種類進一步劃分。火炮除了用於陸戰,也開始用於海戰。15世紀中葉時,歐洲各海洋國家的大型戰艦大多已安裝了火炮。起先,這種銅製火炮安裝在艦首或艦尾的甲板上,可以移動。到這個世紀末,出現了舷炮,即把火炮安裝在戰艦的兩側,在船的舷側開一些用於射擊的炮孔。當時,大型戰艦裝備的火炮已達100 多門。舷炮的使用,對海戰的戰術及船艦的構造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6世紀初,紐倫堡的製炮工匠們開始采用標準口徑。炮彈的彈頭被製成空心的,內部裝填炸藥;而裝發射藥的彈筒用紙板和皮革製成。把數門小口徑炮緊密排列而組成的多管炮,也已出現。

1846年,意大利製成了後裝線膛炮,其精度和發射速度都有明顯提高。後裝線膛炮是火炮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火炮的基本結構仍沒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