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緒論(1 / 3)

一、課題意義

本書是從城市景觀建設的變遷中去思考清代地方城市在明末清初動亂後重新建設與發展的過程在本研究中城市景觀就是城市建設的對象與結果。在隨後的“概念界定”中會詳細辨析這一概念。本書以成都為研究中心,關注明清更替之後地方城市的城市建設狀況,希望通過研究城市建設呈現出的城牆、官署、寺觀廟宇等各種景觀的建設與變化,去反映在物質狀態之下城市社會內部的湧動,包括社會秩序的重建,地方政府對城市的管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地方傳統文化的變化,地方士紳在其中的作用等等。

清初戰後城市的重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視角:當特殊事件粗暴地中斷城市的發展,破壞原有的城市物質形態與正常的功能時,我們正好可以通過其重建過程觀察到當時當地的城市所需要的正常功能和當時當地的城市中所孕育的價值標準。“城市重建中所使用的價值標準是最為重要的”這些價值標準是我們研究城市的最好切入點,它們影響著過去及未來的城市建設。

我在開展這項研究中所持的核心理念、研究視角和基本思路,是從前輩學者有關城市史的思考,城市景觀對於城市的意義等許多精辟研究成果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清代城市景觀建設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成為我的研究主題。

(一)選題背景:關於城市史的思考

1.城市的容器與內容:城市物質表層與城市社會生活

劉易斯·芒福德多次提到,城市的物質外殼像一個容器,而其中所進行的豐富的城市生活被包容在城市物質外層之內。當然,內容永遠決定形式,容器的物質外殼是為容納內容而製造、存在的。當內容變化,超過了容器所容納的程度時,容器就會變形,甚至破裂。

但是城市的物質表層像容器一樣是豐富的城市生活的貯藏庫、保管者、積攢者。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存的同上。城市的物質表層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甚至規定城市內容,這是城市發展的規律。

在我的研究中,城市內部的各種物質形式及空間作為城市建設的表現形式是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這些城市景觀的建設與變遷,研究在其中曾發生的生活、生活過的人,是我們思考傳統城市的一個最好視角。人們在城市景觀建設中進行不同的選擇,這選擇的出發點決定於城市需要什麼。因此城市景觀作為城市物質環境是我們所處社會的直接產物,與所在時代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有直接關係,由城市的社會結構、社會生活所決定。

2.關於城市的重建:中國傳統城市的連續性與斷裂性

在中國城市史中,城市作為物質容器一次次在戰爭和王朝變更中被打破,但由於其中的內容——城市生活的性質沒有本質變化,所以這個容器在一次次重建中重複著原來的形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物質材料的曆久性及文化傳統的因素,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物質外表的保存是忽視的,但其文化的連續性在城市建設中是一個主旋律從沒改變的連奏。

“縱觀中國城市建設的漫長曆史,我們發現在城址選擇與城市規劃上,存在著一種古老而煩瑣的象征主義,在世事的滄桑變遷中卻始終不變地沿傳下來”,長期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感,力圖創造一個有著位置秩序、時間秩序、行為秩序、服飾秩序的安全世界,它的核心是安全的等級製社會秩序。這樣的理念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國城市的基本空間結構。

在中國城市建設的漫長曆史中始終不變地沿傳下來的除了難以變更的思想結構外,還有社會機製、生活方式、城市的功能人們認為中國城市一直是政治權力的工具,張光直說得更為直白:“與其說它是用來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不如說它是統治階級用以獲取和維護政治權力的工具。”,城鄉關係,城市的居民觀念,城市中的建築形態等等許多因素,尤其是人們對城市物質建設的態度。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都沒把建築物看成是一件永久性的紀念物,沒有號召過人民為一個永恒的世界工作。無論房屋或者整個城市,古舊了,破壞了,或者已經不再適合當時要求的時候,便索性全部拋棄了來重新地建造”。因此中國城市的景觀必須不斷更新;它們在物質狀態上的經久性與它作為曆史地點的連續性並無多大關係。中國城市建設麵臨一次次在原址重新建設的命運。因此在中國,城市建設永遠沒有完成之日,在戰火與時光中舊的城市塌陷消失,新的城市開始建設。

當社會發生動亂時,城市就遭到破壞。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每隔一段時期就要發生分裂和動亂,殘酷、激烈的戰爭造成社會的大破壞,而城市是破壞的首要目標,毀地屠城的記載不絕於書。易代之際,不少城市曾經變成廢墟,發展中斷,即使幸存的城市也是殘破不全。而新的王朝大多必須麵臨著從都城到地方城市的重建。

我曾疑惑:這一次次新陳代謝的過程,是什麼使城市景觀、建築在一次次重建中保持著文化與形式的連續性,在一次次城市重建中城市有沒有變化?為什麼不同的統治者,甚至來自異族的統治者會采取同樣的方式建設同樣的城市?如果有人們不易察覺的變化,這變化又是什麼呢?對於城市有著什麼樣的意義?目前關於城市重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於都城或江南少數地方城市,對於大多內地城市缺乏研究,因此成都這樣的西南中心城市在17世紀以來的重建值得關注。

3.社會的鏡子:城市景觀的研究意義及作用

“城市景觀”是城市建設的對象及結果。如果說,城市建設是一個建設的行動過程,而景觀則是建設後所呈現的結果。城市景觀不僅包括城牆、道路、官署、寺觀園林等物質形態,即當時當地的人看到的活生生的畫麵,也包括景觀的物質形態中存在的生活。

對於城市景觀的意義結構來說,它和任何空間一樣包含著三層含義:一層是其本質即物質意義;其次它是人們有意識的社會性產物,包含著社會關係及社會背景;三層是附著在景觀上的意象及表達景觀背後人們的思維與寄托。

居伊德波曾對景觀的政治意義進行過深刻揭露,景觀乍看起來是去政治化的,然而其中的隱性控製才是最深刻的奴役。貝斯特對此進一步概括為:景觀的現實是一種真正的社會階級統治的機構設施,景觀作為化身為物質的意識形態擁有一種真正的“催眠行為”和“刺激力量”。

就城市景觀的社會意義來說,它是人們有意識的社會性產物,包含著社會關係及社會背景,表達著景觀背後人們的思維與寄托。在清代許多城市恢複的初期,城市資金非常有限,但甚至於在城市溫飽尚未解決的時候,城市景觀就已經開始重建,景觀對於中國傳統城市的意義也許可以在這一艱難時刻更加彰顯出來。中國人似乎比西方人更早地意識到景觀強大的思想控製作用,中國人也更擅長於對景觀的思想意義作出特別的發掘。如同建築在古代中國成為人們社會身份的標誌和行為的互動體一樣,城市景觀和建築一樣,長期以來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人們行為進行限製、引導、激勵或者互動。更重要的是,由於傳統中國中城市景觀成為梳理社會秩序的手段,城市景觀往往成為國家意誌的工具,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清代文化政策對成都城市景觀建設的影響中清晰地看到。

同時,城市景觀承擔著特有的曆史功能,它記載著景觀使用者們當時當地的行為,以及發生在景觀中及景觀之間的各種物質和信息的流動。因此,景觀對其所在城市的作用既是展示,也是對傳統的記錄和傳衍,甚至是再創造汪利平通過分析20世紀前後杭州城市空間的變化,景觀對於城市作用的變化說明“傳統”和“現代”之間是並不構成線性曆史,而是可以同時建造和發明的。因此城市景觀是研究城市發展史的很好的角度。正因為城市景觀所具有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及曆史意義,它成為一麵社會的鏡子,是反映城市發展與變遷的特別視角。

(二)課題思路

明末清初,中國城市在一係列戰爭動亂中受到了重要影響,但由於城市受到的破壞及影響程度不同,其麵臨的城市重建狀況也不同。清初,一些北方城市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戰爭中受到破壞的江南城市也隨著清統治者征服的步伐迅速恢複了秩序。而四川地區的城市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戰亂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其受到的破壞時間長(從明末到吳三桂叛亂持續時間近一百年),規模大,影響範圍廣,因此在整個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以成都為首的城市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城市重建過程。

成都是一座生命力強盛的城市,中國有三座自先秦以來城址未變的古城,成都就是其中之一。自公元前五百年左右,蜀王開明五世建都成都,成都城市或毀而重建,或擴建,城址從未遷移,城名也千年未變。成都在曆史上經曆過元初、清初兩次屠城浩劫,蜀地經濟文化成就幾乎滅絕,但至清中葉又再次成為興盛的大城市,反映了極強的城市再生力。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曆史文化傳統賦予其旺盛生命力。在明末清初的災難中成都盡管麵臨諸多困難,但仍然得到重建和發展。因此我選擇四川成都地區的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希望以此為案例去展示整個中國清代地方城市的發展,從清代城市的景觀建設的變遷去考察國家、地域等更宏大的因素對城市的影響及其反應,以及城市景觀與城市階層、城市生活的互動與變遷。

我們要研究城市景觀建設應該從兩個角度進行研究:一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過程,如何建設,怎樣建設,由誰在何時建設,在怎樣的情況下建設等等;其次我們要看城市景觀建設的結果,城市景觀建設與城市的互動。我的研究圍繞著下列方向展開:

首先,本書是一個探討城市景觀重建問題的研究,城市遭遇重大災害時在重建中所作出的選擇往往可以深刻、清晰地反映所在時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

其次,本書是一個關於清代地方城市的研究,但是成都在這裏隻是一個個案,本書企圖呈現的是一個以景觀建設為窗口,去理解清代城市的內部輪廓及城市自身生長曆史的分析框架。

最後,本書是一個關於城市物質建設的曆史研究,城市物質建設對象——景觀的發展是本書的研究對象之一,然而它是本書的起點,不是它的最終關懷。景觀所處的城市社會才是本書的最終目標。本書是一個關於清代城市物質文化的研究,但是它嚐試從城市物質建設出發,立足於城市中生活的人群的具體活動,理解他們如何界定和使用景觀,在城市社會中如何“行走”的。

總的來說,本研究嚐試以清代以來中國地方城市景觀與城市生活作為觀察平台,來探討在不同的時代,在怎樣的權力互動之下,不同的城市景觀建設對象如何被選取、被重建、被使用,最後構成了豐富的城市生活,構成了清代地方城市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麵。探討城市重生中地方與中央政治體係的重建,城市地方秩序的重建,城市地方文化的重建,進一步闡釋城市景觀重建後城市空間、城市記憶,因其作為一套表達的語言成為城市傳統的繼承與變遷的最好詮釋。

(三)課題意義

正如布羅代爾所言:“在一個長時段,文明、社會、經濟、國家、社會、價值等級這類問題必定在物質生活現實的一個方麵表現自己。”費爾南·布羅代爾著,顧良,施康強。對物質文明的考察是曆史研究最穩定的基石。景觀是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景觀研究對於城市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我的研究通過城市景觀建設這麵鏡子,觀察明末清初後,成都作為一個地方城市的重建及其發展的過程。在整個17世紀中期至19世紀,地方城市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城市建設過程。城市的重建是一個觀察城市發展過程及城市特質的一個很好的視角,尤其對於17世紀這樣一個世界城市史的重要轉折點來說,明末清初的城市重建有著極其重要的曆史意義,但是這一課題至今缺少深入研究。

此外,長期以來關於清代城市地方社會的研究是一個熱點,但由於對清代城市景觀建設缺乏深入細致的實證性研究,使我們難以真正理解清代地方城市的麵貌。而關於城市建設史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城市建設的過程及物質表象的描述。研究者們的寫作對象和關注重心早期通常是景觀及建築本身的建設過程,多從建築景觀本身著眼,主要關注布局、形製、建築美學、空間關係等等方麵的文獻和實地考察心得,或主要集中在地方性史跡描述上。這些研究過於偏重於物質建設,而忽視思想背景、社會背景與時代背景。

因此我選擇了城市景觀建設與城市社會生活做為觀察這一時代的視角,關注景觀建設背後的城市社會及文化,希望通過景觀建設這一探頭,能看到城市一些內在的東西:城市的成長變化、城市社會結構、城市文化的發展變化,通過城牆、宮舍、廟宇這些堅硬的物質外殼看到城市柔軟的內心,在城市中跳動的時代脈博。

本書以清代成都城市的景觀建設和發展為考察對象,對這一時期清代國家統治在地方城市建設這一具體語境下的影響做一初步探究,並進一步探討傳統中國城市景觀發展中的社會背景。包括討論清初城市重建的背景、重建的過程。並討論在重建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包括在城市社會重建、城市空間的重建與變遷、景觀在城市記憶中的流失與傳承等等。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作為異族統治者在完成各地城市的恢複重建工作中,很好地延續了城市的文化傳統與建設傳統,這一時間段的城市景觀建設作為我所要研究的城市發展的連續性與斷裂性應該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概念分析及界定

我們也注意到關於城市建設、城市景觀這些概念,在眾多的論著中詮釋各異,歧見迭出,曆史研究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詮釋,常詮常新的認識過程,為此本書要對有關概念進行界定。

(一)城市建設的概念界定

城市建設是指人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環境,安排城市建築空間與物質環境,我們要研究城市建設應該從兩個角度進行研究:一是城市建設的過程,如何建設,怎樣建設,由誰在何時建設,在怎樣的情況下建設等等;其次我們要看城市建設的結果,這能充分地反映出城市建設與城市的互動。就城市建設的意義來說,它是人們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包含著社會關係及社會背景,表達著建設者的思維與寄托。

魏複古(KarlA.Wittfogel)在其題為《東方專製論——極權政治之研究》(OrientalDespotism——AStudyofTotalPower)的大著中,曾試圖將建設工程針對其“水利型社會”的概念,將公共工程分為“水利性的工程和非水利性的工程”,他的總結與他創造的“水利型社會”的概念一樣有偏頗之處,街道、官署、會館等地方城市中主要景觀並沒有包括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