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謔”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曲、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曲-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曆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折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蕩》、《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地區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醜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範,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麵。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淨、醜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係,而這一體係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昆腔戲。
昆曲-曲牌
俗稱“牌子”,是元明南曲和北曲等各種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每個曲牌都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掛枝兒]、[轉調貨郎兒]、[疊落金錢]、[銀紐絲]等。
每一支曲牌都有各自的曲牌風格,不能隨意使用。古人將音律風格大致相同的曲牌歸納為若幹類,稱為“宮調”。南北各曲共計有六宮十二調:六宮即仙呂宮、黃鍾宮、南呂宮、中呂宮、正宮、道宮;十二調即羽調、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高平調、揭指調、角調、越調,、雙調、宮調。在十二調之外,還有一仙呂入雙調,即仙呂、雙調二宮調合並起來的合稱。
就同一“宮調”的曲牌而言,何種曲牌用於前麵,何種曲牌用於後麵,何種曲牌可以加贈板(即在原曲板數上增加一倍板數),何種曲牌不能加贈板,皆有一定的規則。而且,各宮調所統屬的曲牌絕大部分名稱各不相同,熟悉曲牌的人根據曲牌就能知其所屬的宮調,但也有少數曲牌牌名相同而宮調不同,如〔水仙子〕,黃鍾宮、雙調都有這一曲牌;〔寨兒令〕,黃鍾宮與越調也都有這一曲牌。
昆曲的曲牌在所有劇種中可以說是最為嚴謹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餘,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重要的詞位甚至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但常用的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遊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昆曲中有女學《遊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昆曲曲牌音樂又可按其不同用途分為唱腔曲牌和器樂曲牌。
唱腔曲牌
唱腔在戲曲音樂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昆劇的唱腔曲牌在每一出戲中是按照「引子-過曲-集曲-尾聲」這樣的次序加以運用的。引子即以幾句詞來啟發正曲的意思;過曲是引子後麵各曲的總稱。。過曲的曲牌最多,每一宮調中的曲牌少則數種,多則數百種,其中有慢曲、平曲、急曲之分;集曲也是過曲的一種,因為它是集湊了幾個曲牌的長短句子、經過剪裁合成的曲子。集曲的宮調可根據第一句原來屬何宮調而定;尾聲又名“餘文”,也叫“情不斷”,因是十二板,又稱“十二時”、“十二紅”,一般用於一折戲結尾的最後一曲。多數曲子皆用尾聲,但也有不用尾聲的。
在昆曲的曲牌中,常見有“前腔”二字。它不是曲牌名,而係表示繼續使用前一個曲牌的簡稱。如〔前腔〕前麵的一支曲子用的是〔解三酲〕曲牌,那麼,這個〔前腔〕就是指仍繼續用〔解三酲〕。南曲稱〔前腔〕,北曲則稱〔麼篇〕,可以連續使用,一般都是連用一二次,但也有連用三四次的。如果起頭的字句稍有增減,則就不再稱〔前腔〕,而是稱為〔前腔換頭〕;北曲則稱[麼篇換頭]。
昆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器樂曲牌
指戲曲伴奏中用樂器演奏的曲牌的總稱。傳統戲曲演出中對某些特定戲劇場麵,諸如喜慶、宴會、發兵、升堂、升帳等環境氣氛的渲染,或對某些特定身段表演的烘托,往往通過樂隊演奏相應的傳統曲牌給予配合。器樂曲牌是從唱腔曲牌中變化而來,它雖與唱腔曲牌同一個名稱,但實際上演奏的旋律、用途、風格等變化很大,以說是自成體。
昆曲-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係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製,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淨、末、醜、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淨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係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製。
乾隆年間,昆劇折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製,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麵、二麵、三麵,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分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王、《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嶽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旦》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樸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淨行分大麵與白麵,大麵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麵大多扮演反麵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麵、褶子白麵、短衫白麵等,白麵有時也扮正麵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麵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麵,除麵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衝,《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麵”)和醜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麵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醜隻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醜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範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邦閑蔑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裏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麵,稱之為“冷水二麵”。
醜行因其麵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麵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醜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麵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醜腳也扮演反麵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隻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隻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隻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淨、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醜。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淨、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