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美國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代表作品有《ET》、《星球大戰》、《辛德勒名單》等。他的電影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並且總帶著天真如孩童般的對夢想的追求。這些反映了斯皮爾伯格對人際關係所持的逃避主義,這多少是受他少年時成長經驗的影響。

電影明星

克拉克蓋博

作為美國三四十年代電影中男人的典範,克拉克?蓋博以他性感的小胡子、濃密的眉毛以及唇邊那抹邪邪的微笑,不知迷倒了多少人。他是三十年代好萊塢最著名的男明星,1932年,一部《紅色的塵土》使他得以躋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後《一夜風流》、《亂世佳人》更使他在影視界足以有個立足之地。1938年,他還被加冕為電影皇帝。他是好萊塢一個神話式的人物,集中地體現了獨特的美國式的魅力。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不適應環境人》。他和費雯麗演繹的愛情故事,時至今日仍然感到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奧黛麗?赫本

時至今日,美國電影明星奧黛麗?赫本仍然令人難忘。許多人認識赫本是從那部不朽的名片《羅馬假日》開始的。片中有赫本飾演的公主青春可愛而又高雅,令人一見傾心。她自23歲時拍了成名作《羅馬假日》後,又相繼拍攝了《龍鳳配》、《蒂芬尼的早餐》、《戰爭與和平》、《憤怒的巴黎》、《等到黑暗》和《窈窕淑女》等傳世名片。她在晚年時,作為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多此赴非洲開展慈善與救助活動,她不但以其光彩奪目的銀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贏得全世界人們的尊敬與愛戴。

《小窗幽記》原文譯文對照版

《小窗幽記》,中國最傳統、最具有影響力的為人處世經典之一,修身、齊家、治國者的人生哲理;經商、從政、賢達成者的枕梁寶典。

人們稱譽《小窗幽記》的作者陳繼儒是能夠悟透生死關、看破名利場的智者。而此書則被今時的讀者視為古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經典寶訓。

無論你是從政、治學、經商者,還是創辦實業者,無論你是成功者還是暫時的失敗者,隻要能認真讀一讀這部人生哲言小品集,都會開卷有益的。

全書始於“醒”,終於“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集醒篇

一、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無一日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醒。

【譯文】飲了中山人狄希釀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於俗情世務,終日追逐聲色名利,可說沒有一日不在醉鄉。好名的人醉於庭官位,好利的人醉於民間財富,豪富的人則醉於妙聲、美色、高車、名馬。如何才能獲得一劑清涼的藥,使人人服下獲得清醒呢?

【評語】飲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後,還有醒時。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猶不醒的,無非是以名利作曲、以聲色為水,所釀出來的欲望之酒。這種酒初飲時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處。再飲之後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終至一生性命與之,而不複醒。此時若問“心在何處?”心已失落在名利聲色之中;若問“身在何處?”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隻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主;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隻要給他喝下“醒酒湯”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聲色中沉醉的人,要如何喚醒他呢?有什麼樣的清涼劑能喚醒心的迷醉?也許隻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語吧!在醉夢中做的事都是紛亂的、幻影的事,隻有醒來才能做一些真實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務,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貴,天地宇宙才真實。

二、澹泊之守,鎮定之操澹泊之守,須從濃豔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過。

【譯文】淡泊清靜的操守,必須在聲色富貴的場合中才試得出來。鎮靜安定的誌節,要在紛紛擾擾的鬧境中考驗過,才是真工夫。

【評語】蓮花被人視為純潔的象征,是因為它出汙泥而不染。一個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經曆過世事的空白,而是經曆任何聲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著於心。有的人在貧窮中守得住,在富貴中卻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貴中守得住,在貧窮中卻守不住。能夠澹泊,就是不貪濃豔之境,而這澹泊之心,有的是從修養中得來,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動搖的意思,世間的五光十色,驚聲軟語,足以誘動心誌的事物實在太多,而身處塵世能不動搖的又有幾人?大多數人在名利中動搖,在身心的利害中動搖。泰山是不動搖的,但泰山崩於前,卻不能不動搖。動搖的人是受環境的牽動,環境要他向東,他便不能向西。不動搖的人是不為環境所動的,反之,環境將以他為軸心而轉動。在紊亂的環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三、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譯文】給予他人恩惠,不如報答他人的恩德來得厚道。邀取好的名聲,不如逃避名聲來得自適。故意違背常情以自鳴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來得真實。

【評語】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悅對方稱為“市恩”,有買賣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懷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撫,或者是冀望有所回報,這和買賣並無不同,恩中既無情義,也不足以令人感謝。但是,無論是市恩,或是出於誠意的恩惠,總以回報為上。一個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數,報之猶恐未及,豈有時間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報德為厚。而最大的報德在於以德報之,不在於報惠。

所謂盛名累人,人人都想獲得名聲,並以此為榮,殊不知名聲隻是一種空洞的聲音,雖能滿足某些虛榮感,無形中卻會成為一種束縛人的東西。許多知名人士,言行舉止戰戰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來得逍遙自在,免除心理上的負擔。

做人隻要真實,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夠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別人也會不敢信任。所謂“真”,就是出於“誠”,做人要出於誠意,凡是不出於誠意的表現,就是矯揉造作。

四、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要他人當麵讚譽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後毀謗自己。令對方對自己產生初交的歡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會令對方產生厭惡感。

【評語】人多是虛偽客套的,要讓他人當麵讚美自己並不困難,而要他人背後不批評自己,卻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對的地方,由於礙於情麵,或是利害關係,鮮有願意撕破臉,當麵指摘對方的。在背後就不同了,要他人不罵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錯,沒有可被人評議之處才能勉強做到。因此,麵前之譽並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後之譽才算成功。背後之譽遠不算完美,背後無毀更為難得。

人初相識總是充滿著一份好奇感和新鮮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歡喜,然而這時的交往就個人而言,不過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見麵時不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見到的往往隻是好的一麵,因此,第一印象遠較平日來得完美。但是,日久見人性,一旦新鮮感消失,最初的親切感也會因為缺點的增加和距離的拉長而改變。

事實上,最初的親近和歡欣經常隻是幻像,必然會遭到破滅。交往長久後的親切才是真正的親切,因為那時整個缺點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時的歡喜才是真正的歡喜。“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一方麵要我們不要在初見時掩藏自己,隻以好麵目與人交往,這樣才不會有日後感到不實的厭惡感。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譯文】命運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來麵對它。命運使我的形體勞苦,我便安樂我的心來彌補它。命運使我的際遇困窘,我便擴充我的道德使它通達。

【評語】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質環境不豐厚,或者生命的外緣常有缺憾,如果內心沒有深厚的修養,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滿足。相反地,深厚的心靈修養能使人安然自適,將一切驅出腦際。有時命運會使我們的形體十分勞苦,倘若我們的心也跟著緊張,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體的疲勞並不能使心靈疲勞,如果將心放在輕鬆甚至快樂的境界中,那麼,即使形體再勞苦,心情還是愉快的。

人的際遇無常,困厄在所難免,此時更不可灰心喪誌,不如充實自己的學問,擴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產生,往往是自己能力不夠的緣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種寬闊的心境下將困厄突破或解決,即使不能解決,有開闊的心胸和通達的道德,至少內心不會因此而沮喪。

六、澹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澹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撿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譯文】恬靜寡欲的人,必定為豪華奢侈的人所懷疑。謹慎而檢點的人,必定被行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個人到了窮途末路,我們應看他當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們要看他以後要怎麼繼續下去。

【評語】過慣豪華奢侈生活的人,並不相信有人能過淡泊的生活,認為甘於淡泊是沽名釣譽,非出於本心。吃慣肉的人決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們不免要加以懷疑。行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謹慎的人,因為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對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實上,檢飾的人不過是在自我約束,而放肆的人則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謹慎的人。

一個人會走到窮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發心,和整個過程中用心的轉變。有許多原本成功的人,後來失敗了,就是在成功之後用心有了轉變,或是最初發心時便已埋下失敗的種籽。一件事情的曆久不衰與一個人的發,無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長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確,或是成功後改變原有的精勤,那麼,即使一時成功,也無法持久,終將走到事窮勢蹙的地步。一個現時十分成功的人,我們也要如此地肯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頂還要順路下至山穀,才不至於困在山頂,跌得鼻青臉腫。

七、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譯文】分別美醜的心太過明確,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別賢愚的心太過清楚,則無法與人相親近。內心應該明白人事的善處與缺失,處事卻要仁厚相待,使美醜兩方都能得到平等,賢愚都能受到益處,這才是上天生育我們的德意和心量。

【評語】美醜並無一定的標準,要看個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對事物美醜太過挑剔,則世上沒有幾件事是我們能夠接受。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惡美醜原是相對的,如果執著於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個世界的本有現象,那便是“與物不契”。相同地,賢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賢不肖,倘若隻接受賢者,而摒棄愚者,豈不是使賢者愈賢而愚者愈愚了嗎?普天之下又有幾人能成為他人眼中的賢者?尚賢棄愚,難怪要與大多數人不親了。

處世應當心中明白而外表渾厚,所謂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渾厚,則是悉數接納,使賢而驕者謙之,愚而卑者明之,各獲其利。就像陽光之化育萬物,既照園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兩者皆欣欣向榮,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八、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譯文】情愛最難保持長久,所以情感豐富的人終會變得淺薄無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為的人終不會失去他的天性。

【評語】“情到深處情轉薄”,一方麵是因為情甚苦,一方麵是因為情愛難久。情是一種執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種難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難,再加上生命短暫,環境多變,見人不見心,見心不見人。能由情愛之中得到短暫歡樂的人畢竟隻是少數,而無常迅速,至親至愛也敵不過生死的摧殘。所以,多情之人在備嚐捉弄之後,多半要遠離情感,而變得寡情了。

任性並非放肆,而是返觀本性而順隨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誘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樸,自由快樂的。然而,因為種種物欲名利的牽連,知識的分割,很容易便會受到蒙蔽。但這種天性並未失去,在人擺脫物累,忘卻塵勞時,又會炯然呈現。因此,率性而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於美酒聲色的人,卻戀物而迷失了本性。

九、真廉無名,大巧無術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所以為貪。大巧無術,用術者,所以為拙。

【譯文】真正的廉潔是揚棄廉潔的名聲,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無非是為了一個“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運用種種技術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評語】為廉潔而立名,雖不貪利,卻是貪名。這和許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來是一樣的,無非為了博取一個善字而已。其實,廉潔原是本分,由於有貪官汙吏的存在,才使廉潔成了難得的事。廉聲能為世人稱道,是因其難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潔,廉潔成了稀鬆平常的事,又何必為此而立名呢?

一術對一事,此巧不可對彼事,因此,用術之人若為術所困,這個時候,巧術便成了拙術。真正的巧在來時不立,立而不滯,這樣才能應萬物而生其術,不因一術而礙萬物。所以說大巧無術,要能兵來將擋,若是滯於術之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無辦法了。

一○、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譚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譚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好談山居生活之樂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樂趣。好在口頭作厭惡名利之論的人,未必真的將名利完全忘卻。

【評語】有許多事情,表麵和事實往往相差甚遠。就如好談山林之樂的人,總以久處塵囂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處其境而不返了。有許多樂趣,是言語所不能道盡的,世人掛在口頭以為風雅的,又豈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談的不過是耳聞目見的事罷了那些耳不聞目不見的事,就無從說起了。

好作厭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必盡忘名利。因為這些人形雖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猶如賭博,是以全部身心為籌碼,去換取空無一物的東西。但名利本身並無過錯,錯在人為名利而起紛爭,錯在人為名利而忘卻生命的本質,錯在人為名利而傷情害義。就如酒,淺嚐即可,過之則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幾人飲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對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對名利的本身呢?還是反對人對名利的迷戀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