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3 / 3)

【譯文】佛隻是個善於了卻執情的神仙,也是個善於了卻煩惱的聖人。人們雖然耳聰目明,卻不知該了卻一切煩惱,不知凡事放下便已無事,若心中還有放下的念頭,便是還未完全放下。

【評語】人自以為很聰明,卻不知整日活在煩惱欲望的束縛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來時起渴望妄執,已來時生非分追逐,去後複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樂,而不斷地以欲望自我煩惱束縛。

也有人明了到這一點,便躲到山中將心放去,認為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這種以為自知的了了,其實是不了,因為心中還有對放的執著,這個“放”字成了無形的枷鎖,使他動彈不得,不敢接觸任何事物。這在佛家看來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為佛所嗬責的。蓮花居水而不沾水,若為了怕水而種在旱地,它就會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將煩惱根本放下,連放下的念頭也除去,生於世間而不著於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個人間的了仙。

二五、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將心中自傷傷人的棘刺去除,開放平易的心胸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暢歡喜的事了。

【評語】一個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氣,在與人交往時就容易傷人,即使是閉門獨處也會傷害自己。什麼是妨礙我們與人交往的荊棘呢?無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這些造成我們拒絕將心胸坦誠開放,即使在形體上與他人握手,心卻背道而馳。

人是需要友誼的,友誼使我們歡笑、歌唱,更使我們患難與共。友誼就像一扇門,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門,他人如何會為你開啟?你不打開,別人又如何進來?同樣地,不把屋內的荊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別人又怎肯進來呢?

有一首極可愛的詩歌:“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荊棘,獲得這樣的友情,豈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個世界在我們眼中不是顯得更完美嗎?

二六、居不必無惡鄰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選擇住家不一定要避開壞鄰居,聚會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夠把持,那麼即使是惡鄰和損友,對自己也是有益的。

【評語】要找一個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謂惡鄰,有時是品德惡劣,有時是行為惡劣。譬如你要睡覺他練鼓,你要讀書他唱歌。因為相處在接近的空間裏,必定會有趣味相衝突的時候。但若將垃圾丟在他人門口,或是任由貓狗隨地便溺,就令人無法忍受了。

眾人相聚,難免有一些逢迎拍馬,或是言談粗鄙的人。這些在我們進入社會後,都不難見到。這時到底是與他們同聲相應?還是他飲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實,無論是惡鄰或是損友,換一個角度來看,無非是考驗我們的涵養和定力。倘若我們與鄰居吵架,也丟垃圾在他家門,放狗在他家拉屎,我們不也成了毫無涵養的惡鄰了嗎?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過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於損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夠,絕不會被人影響。能善自把持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惡鄰或損友,不過是他的試金石罷了。

二七、君子小人,五更撿點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隻須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麼便得。

【譯文】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還是沒有品德的小人,隻要在天將明時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麼,就十分明白了。

【評語】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於君子以大我為出發點,小人則以小我為出發點;君子不以利而害義,小人卻因利而傷義。

五更頭是夜將盡、天將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動將要開始的時候。人們追逐了一天後,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時隻求趕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飽,便會開始盤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這時君子和小人之間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盡一己之力,去幫助他人,將份內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則是如何逢迎達官貴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懶,吃喝玩樂。

所以,在這一天將要開始的時候,隻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心中盤算的是什麼,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十分清楚了。

二八、以道窒欲,則心自清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譯文】以理智來判斷所聽到的言語,則心中自有主張。以品德修養來摒絕私欲,則心境自然清明。

【評語】如果不以理智判斷言語,而逕以感情接受言語,往往會使我們犯下錯誤。因為感情是主觀的,許多語言的發生隻是基於一時的情緒發泄,這種話和客觀的事實就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喜是怒,是哀是樂,經常在事後發現言過其實。如果我們在聽話時不能分辨這一點,那麼就會做下錯誤的決定或行為。所以一句話聽到耳中,一定要以我們的理智來判斷,說話的人是出於理智還是情緒,與事實有無出入,這樣才不會被誇大的消息所誤。

我們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靜,是因被私欲混濁,同時心胸也因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過氣來,沒有一刻得到安寧。倘若我們能在道德修養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許多欲望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這樣便可減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們的心趨於平靜。既然不會逼緊自己去滿足私欲,自然能暢通胸懷去呼吸清爽的空氣。

二九、先達後近,交友道也先淡後濃,先疏後親,先達後近,交友道也。

【譯文】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濃鬱,由疏遠而親近,由接觸而相知,這是交朋友的方法。

【評語】所謂“先擇而後交,則寡尤;先交而後擇,故多怨。”交朋友並不是容易的事,要獲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難。剛開始交往時,看到的常是表麵,在表麵中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又有多少虛偽的成分,並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這時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歡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體就喝下去,結果到了嘴裏才發現是顏料,不僅自己不愉快,別人還要怪你浪費。

經過仔細的觀察和選擇,由表麵而內在,並對對方的人格有了相當的認識,才談得上朋友二字。也隻有在這個時候才能決定對方是否值得自己更進一步的交往,這便是先達後近,先疏後親的道理。否則連長相都沒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櫃,豈不是莫名其妙,哪會不招來怨尤呢?

三○、形骸非親,大地亦幻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身體軀殼不值得親近,何況是身體之外帶不走的東西?山河大地不過是個幻影,何況在大地上如同塵埃的我們呢?

【評語】佛家說肉身是一個幻而不實的東西,又說“諸法無我”,這對那些愛惜身體猶如至寶的人,不啻是當頭棒喝。事實上,在未生之前,身體是不存在的,死後的屍體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間活著的這個自己,到底幼年的身體才是自己,還是年老的身體才是自己?依照醫學的說法,人體分解起來不過是一些元素罷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與三年後的元素早已全部換過,也就是說三年前的那個身體,三年後已經過代謝的作用排出體外。

身體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樣不斷換新,又有什麼可親的呢?身體都不可親,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何嚐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整個山河大地乃至於世界,都要在宇宙歲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總擴說來,都不過是幻像,何況是在這大地上如同塵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們呢?又何必不斷地互相傷害,執著不放呢?

三一、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在寂靜的狀態當中,要常保持醒覺,但以不擾亂寂靜的心境為優先。在覺醒的狀態當中,也要常保持寂靜,使得心念不致於奔馳而收束不住。

【評語】“寂靜”就是讓心中的種種煩惱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汙濁的溝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將溝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後還要水澄清,使其變為不動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並不是教我們像木頭一樣,所以還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靜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屬於“前念不生”,“惺惺”屬於“後念不滅”,“寂寂”裏不許有無記,“惺惺”裏不許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會有什麼煩惱,而隨時隨地都在禪定當中。

“寂寂”是不動的,“惺惺”是動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幹擾,“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當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則能夠在紛亂的世事中盡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祥寧和。

三二、童子智少,少而愈完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譯文】孩童的智識並不多,但是其知識愈少,智慧卻愈完整;成人的智識多,但智慧卻分散而不完整。

【評語】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知識和學問固然是由累積而來,然而,一旦累積多了,便成為一種負擔,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時在東,一時在西,全著於外界而沒有一個內在的統一。所以老子主張這時要“為道日損”,一天一天地減去妄見,而達到一種“絕學無憂”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無上的樂趣,成人卻無法長久地把精神專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說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麼,孩童確實比成人更易品嚐生命的滋味。因為孩童單純,成人不單純;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許多智者主張活到最後要回到嬰兒的純真狀態,這時候的心態和未成長時的心態,在感受上並無多大的差別,主要的分別在於一個會失去,而複歸的狀態則不會再失去了。

三三、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沒有事情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雜亂的念頭出現,忙碌的時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氣燥,得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驕慢,失意的時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時時這樣細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習氣由多而少,最後漸漸地完全革除,這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學問的真諦。

【評語】人在無事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無聊而生出種種雜念,所以在閑居的時候最要將心收住。而忙碌的時候又會變得脾氣暴躁,不能冷靜思考事情,這時若能覺察到自己情緒的浮動,便不會將事情做錯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時,容易高估自己,而將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學問修養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時候,愈是言行謹慎,絕不容許心中生出驕慢的念頭,因為他明白驕慢對人、對己都無益處,反易招禍。同樣地,在失意時,他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失意的原因無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觀的條件不佳。如果是自己的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觀環境不允許,怨又何益?

學問在於使我們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圓滿,凡是閑而妄想,忙而氣躁,得意驕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從學問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會有那些淺薄的表現。

三四、貧賤之人,一無所有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譯文】貧窮低賤的人,什麼都沒有,到將要死去時,因為對貧賤的厭倦而得到一種解脫感;富有高貴的人,什麼都不缺少,到將要死去時,卻因對名利的迷惑而牽連不舍。因厭倦而解脫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好象放下重擔般的輕鬆;因眷戀而不舍的人,死亡對他們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沉重。

【評語】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臨貧苦之家,也降臨富貴之人,古來多少皇帝夢想著長生不死,結果還是像升鬥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蟲啃噬。

對於貧賤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種解脫。由於他們沒有什麼難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時常帶著微笑。反之,過慣榮華富貴生活的人,對死亡卻充滿了恐怖,因為,他們在世上所憑借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帶得去。死亡對他們而言,不僅是失去一切,還要麵對一個未知的世界。因此,他們死時往往絕望恐懼。

真正通達的人,無論富貴貧賤,對生死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即使貧賤,也不厭生,因為生命在貧賤之外另有樂趣。即使富貴,也不厭死,因為生命在富貴之中也有疲憊。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三五、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譯文】看得透名利這一關,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評語】古今多少豪傑誌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盡了。眼前的眾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升鬥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傑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營營逐逐,競誌鬥才,卻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於身,滿足的是什麼?利入於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聽之歌,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時,卻殫智竭慮,不得喘息。快樂並不在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樂求之甚苦,短暫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願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而不願成為名利的奴隸。

麵對生死關頭,沒有人不心懷恐懼的,但是,仔細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懼?死後與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論生死,在於心的生滅,心中如果無生滅,自然便無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關”,實在是指“房得下生滅心”,若能對萬念都以一個不滅的心去相應,那麼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三六、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心地浮躁的人,對事情一定無法有深刻的見地。膽怯的人,一定無法有超越一般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氣激昂的誌節。多話的人,必定沒有切實去做的心。勇力過盛的人,往往無法兼有文學的風雅。

【評語】浮躁的人,心沒有一個專注和固定之處,自然對事情無法有深入的觀察和見解。而遇事畏怯的人,隻會隨著人後去做,避免犯錯,當然不會有超越眾人的見解。嗜欲太重的人,臨到大難來時,什麼都不肯舍棄,能不為自保而變節已是不錯,又怎肯去慷慨赴義氣,舍棄所愛和生命呢?

好在口頭上論事的人,必定無法切實地篤行,因為他做的速度遠不及講的速度,怎麼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過盛的人,凡事都喜歡以力氣去解決。文學需要細膩的心思,他們的心氣較粗,所以很少能體察文學中那種細微的雅意。

由此可見,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現象,惟有沉潛、卓越、慷慨、篤實,才會有文學之雅,而成為一個完美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