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時,加恩決定放棄剛才妻子與女兒給他的最好理由,因為他清楚地明白,要是今天他沒有辦法跳出去,將來當他在工作坊裏帶領團體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能力去鼓勵他的學生要拿出勇氣去直對恐懼。由此,這一刹那,他決定跳!
雖然已經準備要去跳了,可當鬆開雙手準備向下跳的時候,還是一陣極大的恐懼襲麵而來,使加恩再次抓住欄杆,雙腿發軟,還是不能跳出,一次又一次的嚐試,卻越來越害怕。這樣的恐懼大概過了五分鍾,最終,做出了“死亡”的抉擇。
縱身一躍的瞬間腦際一片空白,一直到降到底部,繩索回拉的那刻,脊椎的拉扯帶來的疼痛使加恩恢複了知覺。當發覺自己還活著的時候,他不禁尖聲呼叫,周圍也傳來一陣的歡呼與掌聲。事後,兩個女兒告訴他,她們真的很高興有這樣一位勇敢的爸爸。後來與朋友分享這段經驗,朋友們就問他:“在過程裏最寶貴的經曆是什麼?是不是決定跳下去那一刹那所帶來的勇氣?”加恩仔細地思索,認為那股勇氣與抉擇,真的十分可貴。可那個抉擇的勇氣,直到現今仍舊深刻地影響著他,使他越來越勇敢地去麵對很多生命裏原本逃避的問題和困難。可再仔細地想想,他又認為,在這經曆中最高貴的,是在那五分鍾中經曆的無助、恐懼和退縮的自我。
直到今天,加恩還是不能理解那時的那股恐懼,究竟在害怕什麼?害怕死亡?還是消失?他沒有回答。他隻覺得到它是來自生命裏最本能、最深處的地方,是這般單純、這般巨大,以至於完全不能用理智去表示。
每個人在回顧自己過去的數十年中,大約在三四歲起就懂得了保護自我,不再與害怕、恐懼接觸,因為它是這般巨大,唯有不去理會它,我們才可以生存下來。人們總讓自己在安全的範圍裏冒險,在數十年的人生中,不管在事業、還是感情上,總是可以避開使自己無助與恐懼的事件或感覺,可同時也錯過了許多生命深處更重要的經曆。可能在一次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埋藏於生命中數十年的恐懼情感就會複蘇,會再次看到自我內心的那份害怕與無助,從而更希望照顧、支持、和更多人的愛。
煩惱就是菩提,要是我們未體驗過自我內在的恐懼,就不能發覺生命的智慧,不能看到我們過去一直避開的那個孤單、無助、需要被支持與諒解的自我。我們可能永遠不清楚自己需要照顧心靈深處的那個自我,為它尋找到更多的愛、支持和諒解;我們或許也永遠不能理解身邊的人害怕與擔心時候的心情。這樣,我們就不能給予別人真正的支持、幫助與諒解。
在加恩的這個故事中,我們懂得了人會由於煩惱而學習到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菩提,正如佛陀所謂的“慈悲”二字。在“慈悲”二字裏一個是“悲”字,也就是“悲傷”。換句話而言,讓我們領悟到:一個沒有經曆過生命大悲傷的人,他是不能具有慈悲心的,因為他不能感受他人的悲傷。
在生命潛能的旅途之中,不是要求你斷煩惱、修菩提;不是要求你無視於自己的軟弱、害怕、傷害與苦惱,隻是希望你一味地向積極、正麵的方向去走。可能每天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很棒”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能成功!”,如果忽略自我內心深處的無奈、無助、孤單,隻會造成自我的疏離和自我的分裂,使自己遠離了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