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永遠下不了的錨”——海盜藏寶(2 / 2)

三是“絞索架下的遺言”——羊皮紙上的藏寶圖。1730年7月7日下午5時,法國著名海盜奧裏維·勒·瓦瑟脖子終於被套上了絞索。他曾以自己的藏寶為籌碼要挾法國當局,稱自己把巨額寶藏從塞舌爾群島運到了馬達加斯加海角的印度海域。如果政府能夠赦免他,願意拿170億法郎作為交換條件。可是,他的癡心妄想沒有成功。當他被押向斷頭台時,這個常用“拉比斯”作為名字的海盜竟突然向蜂擁而來的圍觀人群,扔出了一卷羊皮紙,並狂妄地大吼,“我的寶藏屬於那些能真正讀懂它的人!”確實,在他遺留下的那卷羊皮紙上寫有一封密碼信,畫著17排令人百思不解的圖案,而且他是當時世界上公認的富可敵國的大海盜,藏匿著巨額財寶也是公開的秘密。他僅從1716年到1730年的14年間,就共攫取54萬千克黃金、60萬千克白銀以及數百顆鑽石和各類珍奇寶物,僅1721年4月,他搶劫的葡萄牙的商船,價值就達300億法郎。可是,他的海盜船所獲得的寶藏到底在哪裏呢?人類至今無法找到一絲半縷的線索……

四是“想用金錢換生命的人”——基德寶藏。威廉·基德又名“船長基德”,是17世紀英國劫掠船的船長,一個半神話式的海盜。他曾當過士兵、水手和船長,旅居美國紐約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許多商船,是一位非常富有的航運老板。1696年春,受老朋友英國國王吉爾勞歐三世委派,他去印度洋清剿海上的托馬斯·圖、托成斯韋克·威廉、威廉·梅茲和約翰·艾爾蘭等四名大盜。可是,由於有人給海盜通風報信,基德清剿海盜屢屢失敗,再加上誤殺了槍炮長威廉穆爾,在極度恐懼和虛榮心的作祟下,基德率領“艾迪文特·加利”號船走向了犯罪的深淵,成了一名狡猾奸詐、勇猛善戰的海盜,演繹了極富傳奇色彩的另一種人生。1697年9月20日,基德搶劫了一艘摩爾人的船,把人送上荒島後炸沉了小船。這是他第一次獲得獵物。這年11月,他們更加肆無忌彈,又搶劫了一艘500噸的大船凱達格·梅爾尚號,除了得到絲綢、香料、糖、珍珠、鑽石之外,還有大量黃金首飾,總價值達400萬英磅……1701年5月8日,基德和他手下9名船員被英國倫敦奧德貝萊法庭判處死刑。基德對法庭的審判一直不服,不斷提出抗議,還建議用一筆巨寶換取一條生路。後來基德又給英國王寫信,要求他開恩,放他一條生路,但是他的信如石沉大海。這一年的5月23日,基德被絞死在碼頭上,他手下那9個船員也被處死,“想用金錢換生命的人”成了泡影,他的巨額財寶也隨著他的消失而消失!

除此而外,還有“海上魔王”弗朗西斯·德雷克,“紅胡子”海盜希爾頓·蕾斯,獨一無二的“海盜女皇”唐·埃斯坦巴·卡特琳娜,“海盜的王者”托馬斯·圖,海盜旗的倡導者“棉布傑克”……這些名噪一時的海盜們雖然早已作古,可是陰魂不散,伴隨著他們的巨額寶藏仍時常出現在人們的記憶或影視等各種題材的作品中,而且也是“永遠下不了錨”的。

“小檔案”

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一些著名的海盜。中國海盜的“祖師”是孫恩。東晉末年,孫恩和盧循領導的海上大起義,從公元 398 年至 411 年,前後曆時長達 13 年,有近百萬人的海盜大軍,轉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縱橫東海、南海兩大海洋,成為中國海盜史上罕見景象,成為“中原海寇之始”。這就是海盜祖師孫恩的由來。明朝的“海盜王”陳祖義祖籍廣東潮州,明洪武年間,全家逃到南洋入海為盜。盤踞馬六甲十幾年,建立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盜集團,成員最鼎盛時期超過萬人,戰船近百艘,活動在日本、台灣、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超過萬艘以上的過往船隻,攻陷過五十多座沿海城鎮,南洋一些國家甚至向其納貢。明太祖曾懸賞50萬兩白銀捉拿他,後來,他逃到了三佛齊(今屬印度尼西亞)的渤林邦國,在國王麻那者巫裏手下當上了大將。國王死後,他召集一批海盜自立為王。明永樂五年,他詐降鄭和,鄭和識破他的陰謀,施巧計發動突然襲擊,當場殺死海賊5000多人,並將陳祖義活捉。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回國,陳祖義被押回朝廷,明成祖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麵殺掉陳祖義。除此而外,還有明末“海上大王”鄭芝龍,縱橫東南海上的福建海盜蔡牽,女海盜鄭石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