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與自然的和諧《周易·文言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要實現天人的和諧,要有計劃有節奏地促成萬物的生長和發育,不違農時,充分利用自然的規律,隻有這樣,才能造福自然,造福人類(參文白十三經)。
《兌》卦初九:“和兌,吉。”
“和”既是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目的。“和”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觀念。“和兌”指的是人際交往當中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時,能夠光明正大,坦誠相見,求大同存小異,言行一致,而不是陽奉陰違,表麵上是附和他們,內心裏是抵觸。隻有這樣,人與人相處時才會彼此心情舒暢,氣氛和諧(參文白十三經)。
崔波、薑廷旺指出,整體和諧意識,就是追求和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周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命題,對天人整體的外延與內涵作了完整的表述。這個“道”可以分開來說,有天道、地道、人道,包括了自然與社會和諧兩個方麵。如果合起來說,這個命題所表述的就是天與人的整體和諧、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整體和諧觀念還包括陰陽之間不斷地交感或交易,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因陰陽交感而和諧有序,生生不息。在陰與陽的關係中,尤其凸顯和諧與統一的方麵,這是由中國社會曆史的特點決定的,它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念[]。
(三)家庭之和《彖》卦:“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可見,《周易》非常重視家庭和睦。戴永新指出,婚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婚姻的和諧得力於男女之交[]。如:《泰·彖》卦:“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誌同也。”
顯示,交就是陰陽相交,交則通泰。男女交感才能有家庭的和諧,才能有家庭的發達。
唐明邦指出,《周易》宣揚“幹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周易》倡導涵養人生,構建和諧社會,維護和諧的大自然。四時行,百物生,品物鹹章,天下和平是人類的理想[]。這個看法是極富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