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曾國藩家訓(1)(2 / 3)

[17]左太衝:即左思,西晉文學家。“濯足萬裏流”:意思是在河裏洗腳,任何水從腳上流向遠方。

[18]蘇子瞻:即北宋文學家蘇軾。

[19]庶:庶幾;差不多。

[20]悉心:盡心;用盡所有的心思。

【譯文】

你讀四書沒有什麼心得體會,是由於你不能做到心境深廣,使之如受水的浸潤,如在水中潛遊;也由於你沒有去親身體驗。朱熹教人讀書的方法中,以這兩句話(指上文的“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說得最為精當。

你現在讀《離婁》,就像《離婁》第一篇的“上無道揆,下無法守”。我往年讀它,也沒有怎麼引起自己的注意;而近年在外邊辦事,才明白上層統治者必須建立掌握好一定的思想政治體係,下層平民必須遵守法令製度,如果人人都隻認可自己的思想觀點,聽憑自己的意願而不遵循法製,那麼就會是下層百姓淩辱上層統治者了。“愛人不親”一篇,往年讀它,並不感到十分親切;而近年來隨著閱曆的日益增加,才知道統治百姓卻不能統治好,是因為才智不夠。這是我的一種親身體驗吧。

“涵泳”兩個字,最不容易領會其深刻含義了,我曾從意義上揣測,作這樣的理解:所謂“涵”,好比綿綿春雨滋潤花草,好比清清渠水灌溉禾苗。春雨滋潤花草,太小就難以使花草透濕,而太大就容易使花草倒伏,恰如其分則會使花草浸濕而又滋潤。渠水灌溉禾苗,太小就會使禾苗幹枯,太多就會使禾苗淹沒,恰如其分就會使禾苗滋潤而茁壯。所謂“泳”,好比魚兒在水裏遊動,好比人在水裏洗腳。程頤說魚兒在潭水裏跳躍,顯得十分活潑;莊子說在橋上看魚兒在河裏遊動,人們哪裏知道它們不快樂呢?這是魚兒在水中得到的愉悅。左思曾經寫過“濯足萬裏流”的佳句,蘇軾也作過吟詠夜裏躺著洗腳的詩篇,還有沐浴完畢後的詩篇,這也可見天性就樂於在水中的人們所享受到的一種愉悅。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把書籍看成水,而將自己的心智當做花草、當做禾苗、當做遊水的魚、當做洗滌的腳。這樣一來,那麼“涵泳”二字,差不多可以明白它的深刻含義而且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了。你讀書能輕易地解釋字麵意義,卻不十分能深入領會,現在你可以就朱熹說的“涵泳”、“體察”這兩句話盡力地探求一番了。

【評析】

讀書,如果隻停留在“解說文義”的表麵是遠遠不夠的,那是不求甚解乃至是生吞活剝的讀法。真正讀書,理應做到潛心探求其深刻內蘊——即所謂“虛心涵泳”,並且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一番——即所謂“切己體察”,才能日見成效。這種讀書方法,仍然是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效仿的。

學做高郵王氏那樣的學問大家

【原文】

餘於本朝大儒,自顧亭林之外[1],最好高郵王氏之學[2]。王安國以鼎甲官至尚書[3],諡文肅,正色立朝[4]。生懷祖先生念孫[5],經學精卓[6]。生王引之,複以鼎甲官尚書,諡文簡。三代皆好學深思。……餘自憾學問無成,有愧王文肅公遠甚,而望爾輩為懷祖先生[7],為伯申氏[8],則夢寐之際,未嚐須臾忘也。懷祖先生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家中無之。伯申氏所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皇清經解》內有之。爾可試取一閱。

本朝窮經者[9],皆精小學[10],大約不出段、王兩家之範圍耳[11]。

——節錄自鹹豐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諭紀澤》

【注釋】

[1]顧亭林:即明清之際的顧炎武,字亭林。

[2]高郵王氏之學:指清前期江蘇高郵地區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祖孫三代精於經學,故世稱高郵王氏之學。

[3]鼎甲:科舉考試中殿試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官至尚書:王安國曾於雍正九年晉升兵部尚書,次年轉禮部尚書,後又遷吏部尚書,故雲“官至尚書”。

[4]正色:指表情端莊嚴肅。

[5]懷祖:即王念孫。懷祖是他的字。

[6]學精卓:指王念孫的經學精通卓越。

[7]爾輩:你們;你們這些人。

[8]伯申氏:指王引之。伯申是他的字。

[9]窮經:深入研究經籍。

[10]小學:即文字訓詁之學。

[11]段、王兩家:段指段玉裁,通經學,尤精小學;王是指王念孫及其父王安國、其子王引之,精於名物考證,專於校勘、訓詁。

【譯文】

我對於本朝的最著名讀書人,除明清之際的顧炎武之外,就最愛好高郵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祖孫三代之學了。王安國以鼎甲而官至尚書,諡文肅,端莊嚴肅在朝供職。他生下王懷祖先生,懷祖名念孫,其經學精通卓越。懷祖先生生下王引之,又以鼎甲官至尚書,諡文簡。祖孫三代皆好學深思。……我自己深感遺憾的是學問無成,有愧於王文肅公甚遠,而希望你們這一代成為懷祖先生這樣的學問家,希望你們的下一代成為伯申先生這樣的學問家。我的這些希望即使在睡覺做夢的時候,一刻也不曾忘記。懷祖先生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家中是沒有的。伯申先生所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皇清經解》中刊載有的。你可試取一閱。

我朝深入研究經籍的人,都精通文字訓詁之學,不過大體上超不出段(玉裁)和王(王安國、王念孫、王引之)兩家的範圍。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信中,一方麵自稱“最好高郵王氏之學”,然而因“學問無成,有愧王文肅公遠甚”;另一方麵又勉勵兒子胸懷大誌,勤奮於學,做一個像王念孫那樣的大學問家。可見,他對兒子的了解,對兒子的信任,對兒子寄予的厚望,遠不是一般為人父者所能比擬的。

不可積錢買田而應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