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左宗棠家訓(1)(1 / 3)

【撰主簡介】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舉人出身,累官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軍機大臣,晉大學士,封一等恪靖伯,晉二等侯,諡文襄。

左宗棠早年深受陶澍、林則徐等人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屢考進士不授後,遂絕意科場。曾辦教育,默默無聞,專心過著偏處山村的“湘上農人”的生活,直至不惑之年入曾國藩幕府,以軍功而躋身官場,深得清政府褒獎,以致當時流傳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確,左宗棠名重一時,是晚清政局中一位顯赫於世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參與並獨當一麵鎮壓過太平軍、撚軍和回民起義軍,為延長滿清王朝六十餘年的壽命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兩件事情與這緊密相關。一件事情是他作為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於1862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造船艦的馬尾船政局,1880年創建了中國首用機器生產羊紡織品的蘭州織呢局。左宗棠與李鴻章等人不一樣的是,他在開展洋務運動的過程中,大力提倡和支助民間開辦新式企業,抵製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保護民族工業的獨立性。其主要措施是在聘用洋人中,隻可“請教”不可“請官”,也就是說洋人可以參與管理,但不能掌握控製權。他還重視培養本國人才,主張自力更生,“用他國開挖之機,興中國永遠之利”。

總之,“師夷”、“容夷”乃是為了“製夷”,雖用洋人而不為洋人所利用。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力主抗擊沙俄,毅然率軍收複新疆。

左宗棠對子女的督教既嚴格且親切。他一生寫下了一百多封家書,內容大多集中在對子女如何處世為人、治事做官等方麵。茲從嶽麓書社版《左宗棠全集·家書》中節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讀書須明白古聖先賢教作好人的道理

【原文】

爾近來讀《小學》否[1]?《小學》一書是聖賢教人作人的樣子。爾讀一句,須要曉得一句的解;曉得解,就要照樣做。古人說,事父母[2],事君上,事兄長,待昆弟、朋友、夫婦之道,以及灑掃、應對、進退、吃飯、穿衣,均有見成的好榜樣[3]。口裏讀著者[4]一句,心裏就想著者一句,又看自己能照者樣做否。能如古人就是好人;不能就不好,就要改,方是會讀書。將來可成一個好子弟,我心裏就歡喜,者就是爾能聽我教,就是爾的孝。

讀書要眼到(一筆一畫莫看錯)、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過)。寫字(要端身正坐,要懸大腕,大指節要凸起,五指爪均要用勁,要愛惜筆墨紙)。溫書要多遍數想解,讀生書要細心聽解。走路、吃飯、穿衣、說話,均要學好樣(也有古人的樣子,也有今人的樣子,揀好的就學)。此紙可粘學堂牆壁,日看一遍。

——節錄自鹹豐二年《與孝威》

【注釋】

[1]爾:你。

[2]事:侍奉。

[3]見:同“現”。

[4]者:此處指“這”、“此”。

【譯文】

你近來讀《小學》這部書沒有?它是一部古聖先賢教導人們做好人的範本。此書你讀一句,就必須曉得一句的含義所在;曉得其中的含義所在,就要照著去實踐。古人說,侍奉父母,侍奉君王,侍奉兄長,對待弟弟、朋友、夫婦之道,以及居家、處世、待人接物、吃飯穿衣等,都有現成的好榜樣在。口裏讀著這一句,心裏就想著這一句,又看自己能照這樣去做了沒有。能夠如古人那樣讀書以明道就是一個好人;不能做到這樣就不好,就要痛加改正,才是會讀書。將來就可以成為一個好子弟,我的心裏就會高興,這就說明你能聽我的教導,就是你對我的孝順。

讀書要做到眼到(即書中的一筆一畫不要看錯)、口到(即一字一句都不要含糊)、心到(即一字一句要心領神會,萬萬不要走馬觀花,輕易放過)。寫字則做到端正身子,要懸大腕,大拇指關節要突起,五個手指爪子都要用力,要愛惜筆墨紙張。複習功課要做到反複理解其中的道理,先生教新課時要做到細心聽講。總之,走路、吃飯、穿衣、說話,樣樣都要學好樣子(包括古人的好樣,今人的好樣,挑選其好樣子去學)。這封信你可以把它粘貼在學堂的牆壁上,每天看一遍。

【評析】

篇中強調讀書與做人的關係非常密切,讀書不僅僅是掌握那些華麗的詞藻,動聽的語句,而且更重要的是以理解古聖先賢們的思想觀點,學做好人為最終目的。這一觀點反映出左宗棠非常講究經世致用之學,是值得今人借鑒的。

讀書做人首要立誌

【原文】

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為爾等言之。惟刻難忘者,爾等近年讀書無甚進境,氣質毫未變化;恐日複一日,將求為尋常子弟不可得,空負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間思及,輒不成眠[1]。今複為爾等言之。爾等能領受與否,則我不能強之,然固不能已於言也。

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爾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2],不記清頭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齒五音,並不清晰伶俐,朦朧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隻圖混過,就是口不到也。經傳精義奧旨[3],初學固不能通,至於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釋,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複推尋,務期了然於心,了然於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裏行間,時複思繹,乃為心到。今爾等讀書總是混過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處。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斂歸著之時,悠悠忽忽,日複一日,好似讀書是答應人家功夫,是欺哄人家,掩飾人家耳目的勾當。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年十五,孝寬今年十四,轉眼就長大成人矣。從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鄉村子弟之佳者否?試自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