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做人,先要立誌,想古來聖賢豪傑是我者般年紀時,是何氣象?
是何學問?是何才幹?我現在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讀書,延師訓課,是何誌願?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對父母?看同時一輩人,父母常背後誇讚者,是何好樣?斥詈者[4],是何壞樣?好樣要學,壞樣斷不可學。
心中要想個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學好,事事要學好。自己壞樣一概猛省猛改,斷不許少有回護,不可因循苟且。務期與古時聖賢豪傑少小時誌氣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恥笑。誌患不立,尤患不堅。偶然聽一段好話,聽一件好事,亦知歆動羨慕,當時亦說我要與他一樣,不過幾日幾時,此念就不知如何銷歇去了。此是爾誌不堅,還由不能立誌之故。
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業不能做成?陶桓公有雲[5]:“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韓文公雲[6]:“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凡事皆然,不僅讀書,而讀書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藝,醫學、農學,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曉;至吾儒讀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須融澈於心,然後施為有本。人生讀書之日最是難得,爾等有成與否,就在此數年上見分曉。若仍如從前悠忽過日,再數年依然故我,還能冒讀書名色充讀書人否?思之,思之!
孝威氣質輕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視聽言動,無非一種輕揚浮躁之氣。屢經諭責,毫不知改。孝寬氣質昏惰,外蠢內傲,又貪嬉戲,毫無一點好處可取。開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閑玩耍,便覺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詩文不知何物,字畫又醜劣不堪。
見人好處,不知自愧,真不知將來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時常訓督,未見悛改[7]。我今出門,想起爾等頑鈍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爾等如有人心,想爾父此段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親朋中子弟佳行頗少,我不在家,爾等在塾讀書,不必應酬交接,外受傅訓[8],入奉母儀可也。
讀書用功,最要專一無間斷。……今特諭爾:自二月初一日起,將每日功課,按月各寫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閱。
如先生是日未在館,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後菜園,不準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出外,亦須速出速歸。“出必告,反必麵”[9],斷不可任意往來。同學之友,如果誠實發憤,無妄言妄動,固宜引為同類。倘或不然,則同齋割席[10],勿與親昵為要。
——節錄自鹹豐十年《與孝威孝寬》
【注釋】
[1]輒:猶“即”。
[2]句讀(d侔u):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書麵上用圈(句號)和點(逗號)來標記。
[3]奧旨:要旨。
[4]詈(l佻):罵。
[5]陶桓公:指陶侃,晉潯陽人,在軍營四十餘年,果毅善斷,死後諡桓。“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係陶侃教導士卒勵誌之語。
[6]韓文公:指韓愈,又稱韓昌黎,是古文大家,死後諡文。“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此語見《昌黎先生集》。
[7]悛改:悔改。
[8]傅訓:老師的訓導。
[9]“出必告,反必麵”:出去必須告訴家人,返回後必須當麵稟複。
[10]同齋:共同在一所學校讀書。割席:
《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後因稱朋友絕交為“割席”。
【譯文】
外麵世界的局勢如何,家中事情如何,都沒有必要和你們談。我惟有時刻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們近年來讀書沒有什麼進展,品性沒有發生好的轉變;我害怕你們這樣一天天下去,將要尋求做一個平常人家的子弟都不可能,白白辜負了我對你們一片殷切期望之心。
夜晚考慮到這個問題時,總是睡不著。今又為了這個問題對你們講一講。
你們能不能接受我的意見,我則不能強求之,然而我作為你們的父親,沒有理由不對你們說一說這個問題。
讀書要必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這三個方麵。你們讀書不先看清字劃偏旁,不辨明一篇文章的句讀,不能記清書中每段每句的頭和尾,這就是眼不到。你們的喉、舌、唇、牙、齒五音,都不清晰伶俐,蒙朧含糊,使人聽不明白,或者多幾個字,或者少幾個字,全不在意,隻圖混日子過,這就是口不到。古代經傳的精義要旨,初學時固然不能全通,至於大略粗解,基本意思本來是易於明白的。如果稍微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的下落,一句求一句的道理,一事求一事的緣由,虛字審察其神氣,實字推測其義理,這樣自然漸漸有所明白。一時思索不得其意,就請先生加以解說;一時尚未融會貫通,就將上下文或者把其他章節部分義理相近者反複推敲尋研,務期了解並體會於自己的心中,了解並體會於自己的口中,直至如此才罷休。總要將這個心思運用於書中字裏行間,經常反複思索考究,這就叫做心到。現今你們讀書總是混日子過,身雖坐在書桌前麵,耳目卻不知道用到哪裏去了。你們心中胡思亂想,全無收束沉靜之時,悠悠忽忽,日複一日,好像讀書是為了應付人家對你們的請求,是敷衍應付人家、掩飾人家耳目的勾當。你們昨天不知不能的事情,今天仍是不知不能;去年不知不能的事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已有十五歲了,孝寬今年也有十四歲了,轉眼功夫你們就要長大成人了。你們從前所知道所能做的事情,究竟能否比得上鄉下那些農家子弟中的優秀者,你們自己去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