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左宗棠家訓(2)(1 / 3)

爾年已漸長,讀書最為要事。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若徒然寫一筆時派字,作幾句工致詩,摹幾篇時下八股[1],騙一個秀才、舉人、進士、翰林,究竟是甚麼人物?爾父二十七歲以後即不赴會試[2],隻想讀書課子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生爾等最遲,盼爾等最切。前因爾等不知好學,故嚐以科名歆動爾[3],其實爾等能向學作好人,我豈望爾等科名哉!來書言每日作文一篇,三、六、九日作文兩篇。雖見爾近來力學遠勝從前,然但想赴小試做秀才,誌趣尚非遠大。且爾向來體氣薄弱,自去春病後,形容憔悴,尚未複元,我與爾母每以為憂,爾亦知之矣。

讀書能令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固,蓋義理悅心之效也。若徒然信口誦讀而無得於心,如和尚念經一般,不但毫無意趣,且久坐傷血,久讀傷氣,於身體有損。徒然揣摩時尚腔調而不求之於理,如戲子演戲一般,上台是忠臣孝子,下台仍一賤漢。且描摹刻畫,勾心鬥角,徒耗心神,尤於身體有損。近來時事日壞,都由人才不佳。人才之少,由於專心做時下科名之學者多,留心本原之學者少。且人生精力有限,盡用之科名之學,到一旦大事當前,心神耗盡,膽氣薄弱,反不如鄉裏粗才尚能集事,尚有擔當。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此我閱曆有得之言,非好罵時下自命為文人學士者也。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養心者在此,所以養身者在此。府試、院試如尚未過[4],即不必與試。我不望爾成個世俗之名,隻要爾讀書明理,將來做一個好秀才,即是大幸。

家中大小事件亦宜留意,家有長子曰“家督”[5],爾責非輕。長一歲年紀,須增一歲誌氣,須去盡童心為要。

——節錄自鹹豐十一年正月初二日《與孝威》

【注釋】

[1]八股:明清科舉考試的文體之一,也稱製藝、製義、時藝、時文、八比文。

[2]會試:明清時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

[3]歆(x侃n)動:謂動情。

[4]府試:又稱府考。明清時考取生員(秀才)前的預備性考試之一。

由知府主持,報名手續、考試方法等皆與縣試大同小異。府試通過者準續考院試。院試:又稱郡試、道試。明清科舉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在府城或直屬省州治所舉行。

[5]“家督”:此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稱長子督理家事。

【譯文】

孝威你年紀已逐漸長大,讀書學習是一件最為重要的事情。讀書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能使人明白世上許多事理。人們學習作聖賢豪傑,不在於科舉成名一條道路,如果是一個品行端正、學問優異的正人君子,即使未取得科舉名分也自然是至尊至貴的。如果徒然寫得一筆時髦流行的字體,作得幾句工整雅致的詩句,臨摹幾篇入時的酸臭八股文,騙取得一個什麼秀才、舉人、進士、翰林之類的虛名,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我在二十七歲以後就不再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一心隻想一邊讀有用之書一邊設館教導子弟以延續祖先遺留下來的恩惠,守住這種半耕半讀的良好家風,做一個有用的人,留一些好榜樣給子孫後代看看而已。生你們的時候我的年紀已經較大了,因此盼望你們成人的心情最為迫切。以前因為你們不知道好好學習,所以曾經以科舉成名來激勵你們的興趣,其實你們如果能夠喜愛學習做好人,我怎麼會一心指望你們去追逐科舉成名啊!你在書信中說每天作文章一篇,逢三、逢六、逢九等日作文章兩篇。雖然從這裏可以看出你近來致力於學習遠遠勝過了從前,然而你僅僅想到經曆一次小的考試取得一個秀才的名分,那你的誌氣興趣並不遠大。況且你一向體質和氣質都很虛弱,自去年春天生病以後,形容憔悴,身體還沒有恢複元氣,我與你母親每當想到此就為之深深憂慮不安,你自己也是知道這種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