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夠使人心曠神怡,聰明強壯,原因就在於其中的道理有能使人心情舒暢的效果。如果徒然憑一時心血來潮背誦朗讀而不能融會於精神深處,像和尚念經一般,不但沒有一點意趣,而且久坐會損害血液之循環,久讀會損害自身的元氣,對於身體是十分不利的。徒然追求摹仿那種時尚的怪腔調而不去求得其中的道理所在,就像那些演員在台上演戲一樣,在台上是忠臣孝子,在台下仍是一個低賤無知的莽漢。況且,描摹刻畫別人,與人勾心鬥角,空費了心力精神,尤其對身體不利。近來局勢一天天變壞,都是由於沒有品學兼優的人才的緣故。品學兼優的人才之所以不多,是由於專心致力於追尋科舉成名的學問的人太多,而留心於實際學問的人太少。而且一個人的生命有限,盡用於科舉成名的學問,一旦到了大事當前,就會出現心力和精神均已耗盡的情況。膽氣薄弱,反不如鄉村中那些粗野之人還能應付事變,還能擔當所盡之責。你試想想看,近時有用的人才中有一個是科舉出身的嗎?八股文章做得越合符規範,人才就會越來越顯得庸俗低下。這是我從實踐中得來的看法,並不是我喜歡咒罵當今那些自命為文人學士的人。讀書要做到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必在從容涵泳上下功夫,以求得其精深要旨之趣味,不能隻做苟且草率的功夫。所以說能養心的道理在於此,所以說能養身的道理在於此。準備考秀才和取得秀才資格的考試如果沒有通過,你就不必再去赴考了。我不希望你取得不切實際的功名,隻要你讀書能夠明白事理,將來做一個有用的秀才,那就感到很欣慰了。
家裏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你也應當時刻留意,家有長子叫“督理家事”,你的責任不輕。增長一歲年紀,就應當增長一歲誌氣,就應當做到去盡童稚之心為要。
【評析】
左宗棠三十五歲時得長子左孝威,希望其子成人的心情自然是很迫切的。他反複告誡其子不要刻意追逐虛名,做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酸腐文人,重要的是要做到讀書明理,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小時誌氣要遠大,但不能徒尚空談
【原文】
小時誌趣要遠大,高談闊論固自不妨,但須時時反躬自問[1]:我口邊是如此說話,我胸中究有者[2]般道理否?我說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時又何如?即如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細去尋他思路,摩他筆路,仿他腔調。看時就要著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會是如何,他卻不然,所以比我強。先看通篇,次則分起,節節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方曉得他的好處,方學得他的好處,亦是不容易的。心思能如此用慣,則以後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苟且。我看爾喜看書,卻不肯用心。我小來亦有此病,且曾自誇目力之捷,究竟未曾仔細,了無所得,爾當戒之。
子弟之資分各有不同,總是書氣不可少。好讀書之人自有書氣,外麵一切嗜好不能誘之。世之所貴讀書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讀書),境遇苦(寒士),可觀成材也。若讀書不耐苦,則無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則無所成就之人。
我在軍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檢點,總覺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陸清獻公詩“老大始知氣質駁”一句真是閱曆後語。少年誌高自大,我最喜歡。卻愁心思一放,便難收束,以後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種種毛病都從此出。如學生荒疏之後,看人好文章總覺得不如我,漸成目高手低之病。人家背後訕笑,自己反得意也,爾當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