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左宗棠家訓(2)(3 / 3)

——節錄自同治二年正月初六日《與孝威》

【注釋】

[1]反躬:回過身來。

[2]者:此處意為“這”、“此”。

【譯文】

一個人小時候誌趣要遠大,高談闊論自然不會有什麼問題,但須時刻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我嘴上是這麼說的,我的心裏究竟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道理?我說別人做得不是,我自己做的事情又怎麼樣?即如看別人寫的好文章,也要仔細去領會他的思路,揣摩他的筆路,模仿他的腔調。看別人寫的好文章時就要想一想:要是我自己做這篇文字一定會怎樣?他卻不一樣,所以比我強。先看別人這篇文章的全文,再看分段,一節一節地仔細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細心體會,才曉得他寫這篇文章的優點,才學得到他寫這篇文章的優點,這也是不容易的。心思如能這樣堅持不懈,那麼你以後遇到什麼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不至於粗浮苟且了。我發現你喜歡看書,但不肯用心思。我小的時候也有這種毛病,而且曾經自誇目力敏捷,到底未曾仔細,走馬觀花,收獲不大,你應當引以為戒。

同胞兄弟中的天賦各有不同,然而讀書學習的習氣卻不能少。好讀書的人自然有讀書學習的興趣,外麵一切具有吸引力的東西都不能動搖他的誌向。世界上所重要的是那些用功讀書的貧寒之士,他們以其用心苦讀書,所處環境條件很差,這樣的人就有可能成為有用的人。如果讀書耐不得苦,則是無所用心的人;對惡劣的環境條件耐不得苦,則是無所成就的人。

我在軍營裏,待一天就認真待一天,做一件事就認真做一件事,每天加以檢點,總覺得自己有不完滿的地方,有不周到的地方,真正知道了陸清獻在詩中說的“年紀大了才知道自己品性不純靜”一句,確是從實踐中得來的至理名言。少年人誌氣高遠,說話沒有顧忌,我是最喜歡的。但憂慮的卻是,這種人如果忘乎所以,便會難於收束自己,以後就會自恃才識過人而看不起人家,總認為自己的對別人的錯,種種缺點都由這種忘乎所以的習氣引發而來。正如一個學生久不讀書學習之後,看別人寫的好文章總以為不如自己,逐漸養成一種眼高手低的毛病。別人背後斥笑他,他自己反而自鳴得意,你應當看到這一點。

【評析】

左孝威十七歲考中秀才後,又考中湖南鄉試第三十二名舉人,左宗棠在高興之餘一再告誡他要正確看待自己的才識,時時看到自己的不足,絕不可恃才傲物,眼高手低,以至於不思上進,招人斥笑。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原文】

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備嚐辛苦,至晚歲事權到手乃有建樹,未聞早達而能大有所成者。天道非翕聚不能發舒[1],人事非曆練不能通曉。

《孟子》“孤臣孽子”一章[2],原其所以達之故,在於操心危、慮患深,正謂此也。兒但知吾頻年事功之易,不知吾頻年涉曆之難;但知此日肅清之易,不知吾後此負荷之難。觀兒上爾母書謂“閩事當易了辦”一語,可見兒之易視天下事也。

《書》曰[3]:“思其艱以圖其易。”又曰:“臣克艱厥臣。”古人建立豐功偉績無不本其難其慎之心出之,事後尚不敢稍自放恣,則事前更可知矣。少年意氣正盛,視天下無難事,及至事務盤錯,一再無成,而後爽然自失,豈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