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左宗棠家訓(3)(3 / 3)

耕讀二字為子孫自謀生計之本

【原文】

吾積世寒素,近乃稱巨室。雖屢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積習[1],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節之勢。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輒隨手散去[2],爾輩宜早自為謀。大約廉餘擬作五分,以一為爵田[3],餘作四分均給爾輩,已與勳、同言之,每分不得過五千兩也。爵田以授宗子襲爵者,凡公用均於此取之。吾平生誌在務本,耕讀而外別無所尚。三試禮部[4],即無意仕進,時值危亂,乃以戎幕起家[5]。厥後以不求聞達之人,上動天鑒,建節錫封[6]。

忝竊非分[7]。嗣複以乙科入閣,在家世為未有之殊榮,在國家為特見之曠典[8],此豈天下擬議所能到?此生夢想所能期?子孫能學吾之耕讀為業,務本為懷,吾心慰矣。若必謂功名事業、高官顯赫爵無忝乃祖,此豈可期必之事,亦豈數見之事哉?或且以科名為門戶計,為利祿計,則並耕讀務本之素誌而忘之,是謂不肖矣[9]!

——節錄自光緒二年五月元日《與孝寬》

【注釋】

[1]申儆(j佾ng):一再提醒。

[2]輒:猶“即”。

[3]爵田:爵位的田地。

[4]禮部:官署名,專管國家的典章法度。

[5]戎幕:軍事幕府。

[6]錫封:皇帝賜予的官位。

[7]忝竊:廉詞,意即有愧於所封官職。

[8]曠典:罕見難逢的典禮。

[9]不肖:不才;不正派。

【譯文】

我們家世代以來就貧窮寒微,近來才稱得上富裕之家。我對你們雖然一再提醒不能沾染那些官宦人家不好的習氣,而家中用費卻日益增加,已有不能節減的勢頭。我的薪金不用來養肥自家,有剩餘就隨手散去,你們自己要早作打算。剩下來的錢準備分作五份,以一份留作為爵位的田地,以四份平均分給你們兄弟,已經同孝勳、孝同講過,每份不得超過五千兩。爵位的田地以接濟嫡長子一係中那些繼承官位的人,凡公用都取之於這份田地。

我平生誌在著力於根本,除耕田讀書外不再崇尚其他。我三次參加禮部考試以後,已經再無興趣於仕途,時值國家危亂之際,乃以軍營幕僚而發跡。後來以不求作顯達的人,卻有勞皇上明察,執持符節賜予官位,愧居所封官位。隨後又以舉人資格進入內閣,這在我們整個家世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特殊榮譽,在整個國家來說也是非常罕見的典禮。這是天下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嗎?是我這一生夢想所能期望的嗎?子孫能學我以耕讀為業,以專心根本為懷,我就得到安慰了。如果硬要你們以功名事業、高官顯爵來無愧於你們的祖父輩,這怎麼能夠期望它是必然之事?又怎麼可說是經常見到的事呢?又或者為了門戶、為了利祿去獵取功名,並且把祖輩耕讀務本的夙誌全部忘掉,那就成了我們左家的不肖子孫了。

【評析】

左宗棠僅是舉人出身,沒有中過進士,但他的功名和業績、地位和權勢卻遠遠超過了一般進士出身的人。這在封建時代是罕見的事例,自然是時代環境和條件造就的結果,同時也是他注重實際、講求實效,為朝廷賣命的結果。他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反複強調“讀書隻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子孫賢達不在科名,不在文字好壞。因此,他諄諄告誡子孫後代必須致力於耕田讀書這兩件根本大事。他嚴格要求子孫後代不要追求錢財,不要講究豪華奢侈,不要坐享清福,應當自己早作謀生之路。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