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主簡介】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年間進士。
鹹豐三年(1853)隨侍郎呂賢基回老家合肥舉辦團練,與太平軍為敵。鹹豐八年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鹹豐十一年奉曾國藩命編練淮軍,悉法湘軍。從此以後,拜巡撫,升總督,晉大學士,授爵一等伯,任首席封疆大吏兼北洋大臣達二十五年,主持海軍衙署達十年之久,握清廷水陸兵權,出將入相,位尊名顯。一生深受清廷殊恩,經久不衰。漢族大臣中,生受榮,死受榮,除了他的老師曾國藩之外,沒有幾個人能與他比肩。他在清末內閣大學士中,地位最高。自清乾隆以降,漢人為文華殿大學士、位居內閣首輔者,僅他一人而已。他被清廷賞戴三眼花翎,除王公貴族之外,在漢人官僚中是絕無僅有的。他死後被立專祠於京師,也是漢族官僚中獨一無二的人。這是因為,在中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重大的曆史事件都與他相關:他曾參與鎮壓過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主持洋務運動和籌辦海防事務,在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過程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並親身經曆了戊戌維新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之役,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尤其突出的是,他受命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9世紀70年代主持訂立了中英《煙台條約》,80年代訂立了《中法新約》,90年代代表清政府親赴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繼則去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1901年即在他去世之前還與西方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標誌著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地位完全確立的《辛醜條約》。從而,他以“議和專家”而聞名中外,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他成了一個理應譴責的人物。然而,在李鴻章的一生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即他主持從事洋務自強新政三十餘年,其民用企業中出現的中國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近代化煉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大型煤礦、金礦、第一個大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讀經書以研尋義理為本
【原文】
朱子家訓內[1],有“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兄意亦然。兄少時從徐明經遊,常告讀經之法: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2]。讀經以研尋義理為本,考據名物為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弟亦不妨照此行之。經學之道,不患不精焉。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朱子家訓:指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家訓。
[2]騖(w俅):亂跑。
【譯文】
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家訓內,有“兒孫雖然天賦不高,但博大精深的經典之書不可不讀”。為兄我也是這樣認為。我在年少的時候跟隨徐明經先生到處求學,他常常告訴我如何閱讀經籍的方法。掌握經學之義理所在就是必須專攻一經,不可三心二意,泛泛而讀。學習經書以探尋義理為主,考證名號物色為次。閱讀經書有一不厭煩、不急躁的訣竅。一句意思未弄懂,決不看下句;今天未弄懂,明天繼續閱讀;今年未深入理解,明年繼續閱讀。這就是所說的不厭煩、不急躁的意思。弟弟你不妨照這個方法去實行。如能做到這樣,那麼對於經學中所說的道理,就不會擔心不深入理解了。
【評析】
篇中強調閱讀中國古代經典之書籍,要做到掌握和深入理解其義理所在,就必須講究正確的學習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就是要有一個“耐”,對所學之書不厭煩、不急躁,日積月累,專攻一門,就會受益無窮。這種對於做學問須專、尤須耐得住寂寞的觀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練書法應因人而異並博取眾長
【原文】
三弟筆性頗佳,習顏、柳各體似太拘束[1],活潑之氣不能現於紙上,最宜改習趙字而參以北海之《雲麾碑》[2],則大有可觀。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顏:指顏真卿,唐臨沂人。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察禦史,後又任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人稱之為顏魯公。他的書法自成一體,又善正、草各書,筆力沉著雄渾,稱為“顏體”。柳:指柳公權,唐華原人,官至太子少師。善正、行各體,“體勢勁媚,自成一家,”世人稱之為“柳體”。
[2]趙字:指元代趙孟之字。趙字子昂,係浙江吳興人。書法初以鍾紹京、王羲之為宗,至晚稍入李邕,篆隸真行草各書無不冠絕一時,遂以書名天下。所寫碑版甚多,回轉遒麗,人稱“趙字”或“趙體”。北海:
指唐李邕,江蘇揚州人,唐玄宗時曆任戶部郎中、禦史中丞、陳州刺吏和汲郡、北海太守,世人稱之為李北海。工文,善書,尤擅以行、楷寫碑,初學王羲之,後乃擺脫其形跡,自具風格。《雲麾碑》:指李邕的著名碑刻《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譯文】
三弟愛好書法是件好事,但學習顏真卿、柳公權各種字體似乎過於拘謹、呆板,活潑灑脫的氣勢不能在紙上體現出來,最適合於改習趙孟之字體,而配合練習李邕留下的真跡碑刻《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帖。如能堅持做到這樣,你的書法必定會大有長進。
【評析】
篇中強調學書法應結合各人的實際,博采眾長,選擇適宜於自己特點去堅持實踐。這不僅反映出李鴻章對中國書學曆史有著深入的研究,而且使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采取了兼收並蓄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