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李鴻章家訓(1)(2 / 3)

學書法須有恒心【原文】

三弟來函,既改習趙字,慰甚。惟以功夫太淺,不能深得其意。此天然之理,不足道。隻須有恒,不必多寫。多寫則生厭,厭則無功。每日臨趙鬆雪《道教碑》三頁足矣[1]。尚有一言以相告,臨過之後,默思趙字之結構,以指畫之,多看亦易進步。所臨之字不可廢,至朔日齋集訂成一冊[2],以之比較,自有心得。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趙鬆雪:指趙孟,鬆雪為其號。《道教碑》:指趙孟的書跡《道德經》。

[2]朔日:指農曆每月初一日。齋集:在書房彙合收攏。

【譯文】

三弟在來信中說,已經聽從我的建議改習“趙體”,非常令人高興。

隻是根底太淺,不能做到深刻體會趙氏書法之真諦。這是很自然的事情,算不了什麼大問題,隻須長期堅持,持之以恒,並不一定要每天寫很多字。寫得太多就會有厭惡感,厭惡感一產生,就不會有收獲。每天臨摹趙孟所書《道德經》碑帖三頁就足夠了。還有一句話要提醒你,臨摹一次書法之後,靜靜思考尋求趙字基本結構,以手指頭照樣作出重點劃記,多看也容易有收益。每次臨摹過的字,不可丟棄,到農曆每月初一日在書房裏彙集裝訂成一冊,彼此比較,自然就會有心得。

【評析】

李鴻章在篇中告誡其弟,練書法不要急於求成,貪多終將徒勞無功,關鍵的問題在於持之以恒,才不至於產生厭惡感。在堅持“趙體”的同時,每次練畢之後靜加思索其每一字下筆的基本結構,找出特點,反複推敲,必定日有收獲。並且要求其弟將練過之習作保存起來,按月收訂成冊以作比較。這種關於練字的方法,很具體,很切要。

讀書不必急於求成

【原文】

體氣多病,得名人文集靜心讀之,亦足以養病。凡讀書有難解者,不必遽求甚解[1]。有一字不能記者,不必苦求強記,隻須從容涵吟[2]。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但於已閱過者,自作暗號,略批幾字,否則曆久忘其為閱未閱矣。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遽(j俅)求:急於求得。

[2]涵吟:深入體會誦讀。

【譯文】

身體多病之時,有必要把名人的文集靜心加以閱讀,因為這也完全可以起到養病的作用。凡是讀書碰到有疑難的地方,不必急於求得理解。有一字不能記的,不必苦苦尋求、死記硬背,隻要深入體會誦讀其意就行了。今天看幾篇,明天看幾篇,時間一長自然會有收獲。但應將已經讀過的篇章,自己作出記號,稍微批點幾個字在書上,不然時間一久就會記不起究竟是讀過還是沒有讀過。

【評析】

篇中強調人一患病,就需要休養,而適當讀一些中國古代名人的文章,可以起到養病的作用。因為讀名人之文章,可以使人靜心入境,神誌專一,身心也就會日漸健壯,抵禦病毒的繼續蔓延。當然,讀書不要死記硬背,強求速效,隻要持之以恒,且多記批點摘錄,就會印象日深,不致浪費光陰。這種讀書方法,是李鴻章對治學經驗的總結,同時對於我們今天做學問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人須立誌自強自立

【原文】

曾夫子致其弟函曰[1]“餘蒙祖宗遺澤,祖法教訓,幸得科名,內顧無所憂[2],外遇無不如意[3],一無所觖矣[4]。所望者,再得諸弟強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顯[5]?何患家運之不興?”餘意與曾公之意正同。餘與諸弟雖隔千裏,盼望諸人之心未嚐或斷。[6]每間一月,乃作一函訓諸弟,未知諸弟對餘意如何?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曾夫子:指曾國藩。1847年,李鴻章初試於京城時,因其詩文作得好而被曾氏所器重,李即拜曾為老師。

[2]內顧:人在外而對家事的顧念。

[3]外遇:外邊碰到的事情。

[4]觖:不滿。

[5]令名:好的名聲。

[6]嚐:曾經。

【譯文】

曾國藩老師在寫給他弟弟的書信中說:“我承受著祖宗遺留下來的恩惠,熟知效法先人的教導,有幸獲得科舉考試的成功,家裏的事情沒有什麼需要掛念的,外邊碰到的事情也沒有什麼不順心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事不滿意。我所希望的,是需要各位弟弟立誌自強自立,齊心合力。如能做到這樣,就不必去憂慮好的名聲不會表現出來,不必去憂慮家庭運氣之不興盛。”我的想法與曾國藩老師的想法正相吻合。我與各位弟弟雖然相隔千裏之遠,但盼望你們自強自立的心願未曾間斷。每隔一月,我就寫一封信開導你們,不知你們對我的想法是如何理解的?

【評析】

李鴻章借用曾國藩家訓的話語,以平等的姿態反複開導他的弟弟們要立誌自強自立,個個學好,人人功成名就。這雖然是從一家一姓之興旺發達這個目的出發的,但從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治家的理論頗有研究,抓住了問題的要點所在。因為兄弟之間的言行好壞,是否立誌自強自立,關係到長輩的榜樣作用如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