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弟來信中談論書法說:“鉤聯頓挫,純用唐代書法家孫過庭的草書體法,而字體間架純用元代書法家趙孟回轉遒麗體法。柔弱之中包含著剛勁,軟綿裏麵隱藏著堅硬,動合自然、伸縮自如”等語。我也讚同這種觀點。趙孟集古今書法之大成,於唐代初期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中間專學虞永興之體,而參與唐代書法家鍾紹京之法,所以能夠做到往上看得清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之真諦,往後仿效孫過庭間架之法。這是一條路子。唐代中期書法家中則效法李邕之行、楷體裁,而參考顏真卿和季斯等人沉著雄厚之筆法。這又是一條路子。晚唐則師法蘇靈芝,這也是一條路子。由虞永興而追溯王羲之、王獻之以及六朝書法各名家,人們稱之為南派。由李邕而追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以及魏、北齊時代書法各名家,人們稱之為北派。想要學習書法的人,必須首先明了書學史上這南、北兩派的區別所在。南派以其風度氣質占優勢,北派以其堅勁有力占優勢。宋代之蘇軾、黃庭堅,風格似乎接近南派;米芾、蔡襄,風格似乎接近北派;趙孟集聚這兩派之長而合為一體。我囑咐四弟從學趙孟書法起步,有了基礎之後再向南派或北派深入發展,才有可能不迷失方向。希望你將我這個意見轉告二位弟弟,你在公事辦完的空閑時間裏,可以隨時隨地指導各位弟弟和侄兒。我很盼望你能這樣做。
【評析】
在封建科舉考試中字寫得如何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之一。字寫得不好,即使在京城經過會試,也很難取得進士的資格。李鴻章躋身於進士之列,自然對中國書學曆史進行過詳細的考究,他在這封書信中所述就是明證。由於他對中國書學史流派之優長有著中肯的評價,所以他能夠有針對性地指導弟、侄們練好書法。
再述書學史源流及其特點
【原文】
兄從滌生夫子遊時[1],授書法雲:“其落筆結體,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前以“活”字濟弟不足,今後以“圓”字成其功。歐、虞、顏、柳四大書家[2],如天地之日星江河也。弟有誌學書,須窺尋四人門徑,用油紙臨摹,間架則易進。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滌生:指曾國藩,字滌生。夫子:舊時指先生。
[2]歐、虞、顏、柳:指唐代四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
【譯文】
我跟隨我的老師曾國藩遊學之時,他教給我有關書法理論說:“書法中的落筆結體,以珠圓玉潤四個字為主。”我以前以“活”字幫助和指導弟弟你解決學書法所遇到的問題;今後則專心在“圓”字上下功夫取得成功。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就如同自然界存在的太陽、星星和大江、大河。你有誌於學習書法,必須洞察探求這四個人書法的源流和特點,用油紙加以臨摹,字體間隔距離即整體框架就會容易取得進步。
【評析】
學習書法了解其各流派特點,吸取眾長,很有必要。李鴻章囑咐其弟在練書法初有成效之後,應著重掌握每個字的整體布局,反複練習直至自成一體。這一觀點很有道理。
鑽研小學宜從字形、訓詁、音韻入手
【原文】
小學之道[1],非深用功夫,僅得其麵目。來函:“弟今後研究小學。”
頗好。今以小學門徑略告我弟[2],俾易入手。小學約分三大宗。言字形者,以《說文》為宗[3]。古書惟大小徐二本[4],至本朝而段氏特開生麵[5],而錢坫、王筠、桂馥之作[6],亦可參觀。言訓詁者,以《爾雅》為宗[7]。古書惟郭注[8]、邢疏[9],至本朝而邵二雲之《爾雅正義》[10]、王懷祖之《廣雅疏證》[11]、郝蘭皋之《爾雅義疏》[12],皆稱不朽之作。言音韻者,以《唐韻》為宗[13]。
古書惟《廣韻》[14]《集韻》[15],至本朝而顧氏《音學五書》[16],乃為不刊之典[17]。而慎修[18]、東原[19]、茂堂[20]、懷祖[21]、巽軒[22]、晉三[23]諸作,亦可參觀。弟欲小學,鑽研古義,則三宗如顧、江、段、邵、郝、王六家之書[24],均不可不涉獵而探討之,則小學自可入門焉[25]。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小學:漢代稱文字學為小學。隋唐以後,範圍擴大,成為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的總稱。
[2]門徑:進入治學的路子。
[3]《說文》:《說文解字》的簡稱。文字學書。東漢許慎撰,係我國第一部係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字書。
[4]大小徐:指宋代徐鉉、徐鍇兄弟,精於小學,尤擅長治文字學。鉉為大徐,鍇為小徐。
鉉所校訂《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鍇著有《說文解字係傳》《說文解字篆韻譜》等書。
[5]段氏:指清代學者段玉裁。師事戴震,學通經史,精於音韻訓詁,積數十年精力,專研《說文》。著有《說文解字讀》《說文解字注》
《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等書。
[6]錢坫:清代書法家。著有《詩音表》
《車製考》《說文斠詮》等書。王筠:清代學者。
博涉經史,尤精《說文》之學,與段玉裁、桂馥、朱駿聲同稱為文字學四大家。著有《說文釋例》《說文句讀》《說文係傳校錄》《文字蒙求》等書。桂馥:清代學者。精於文字學,與段玉裁等合稱為文字學四大家。著有《說文義證》
《繆篆分韻》《劄禮》等書。
[7]《爾雅》:中國最早的一部詞典,所收集的材料早至西周,晚至西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過許多人的不斷增補,最後成書於西漢初年,在唐宋時被列為十三種經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