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李鴻章家訓(2)(2 / 3)

[8]郭注:指晉代學者郭璞所作《爾雅注》。

[9]邢疏:指北宋經學家邢昺所著《爾雅義疏》。

[10]邵二雲:指清代學者邵晉涵,著有《爾雅正義》一書。

[11]王懷祖:指清代學者王念孫,所著《廣雅疏證》訂補訛缺,因聲求義,甚為精審。

[12]郝蘭皋:指清代學者郝懿行。

[13]《唐韻》:係唐代孫愐以陸法言等《切韻》為底本,增字加注,對部目也有所增訂,重刊後改書名為《唐韻》。

[14]《廣韻》:宋代陳彭年、邱雍等所著,本為增廣《切韻》而作,故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為《廣韻》。按四聲分卷,其中平聲較多,分作上下,共計五卷。

[15]《集韻》:宋代丁度等奉命對《廣韻》重加修訂而成。全書按四聲分卷,平聲四卷,上、去、入各二卷,共計十卷。其注文雖較《廣韻》為簡,但保存的語言訓詁材料彌足珍貴。

[16]顧氏:指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著有《音學五書》等書,闡述音韻學源流,離析《唐韻》而求古音,分古韻為十部,為清代古音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不刊:刊,削除。古時書文字於竹簡上,有誤則削去。不刊,就是無可改易的意思。

[18]慎修:指清代音韻學家江永,著有《古韻標準》《音學辨微》等書。

[19]東原:指清代學者戴震,著有《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

等書。

[20]茂堂:指清代學者段玉裁。

[21]懷祖:指清代學者王念孫。

[22]巽軒:清代學者孔廣森。

[23]晉三:清音韻學家江有誥。著有《音學十書》。

[24]顧:指顧炎武。江:指江永和江有誥。段:指段玉裁。邵:指邵晉涵。郝:指郝懿行。王:指王念孫。

[25]焉:文言助詞。

【譯文】

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的道理,如果不深下苦功,則隻能了解其皮毛。你來信中說:“弟今後擬研究小學這一門學問。”這是好的。我今天要把進入小學的方法大略告訴你,使你容易入手。小學大略可以分為三個大流派。說字形者,以《說文解字》一書為本源。過去有關這方麵的著作,隻有徐鉉、徐鍇兄弟倆的版本。到了我們清朝,著名文字學者段玉裁特開生麵,而文字學者錢坫、王筠、桂馥等人的著作,也可以參考瀏覽。

說訓詁之學者,以《爾雅》為本源。過去有關這類的著作,隻有晉代學者郭璞所寫的《爾雅注》、邢昺所寫的《爾雅義疏》。到了我們清朝,邵晉涵所寫的《爾雅正義》、王念孫所寫的《廣雅疏證》,郝懿行所寫的《爾雅義疏》,都可以稱得上是流芳百世的學術專著。說音韻之學者,以《唐韻》

為本源。過去有關這方麵的著作隻有《廣韻》《集韻》。到了我們清朝,由顧炎武所寫的《音學五書》,實在是不需修改就可以作為典範的書籍。

而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和江有誥等人所寫的著作,也可參考瀏覽。你要作訓詁、文字、音韻的學問,鑽研古書的意旨所在,則這三個學術流派中如顧炎武、江永、江有誥、段玉裁、邵晉涵、郝懿行、王念孫這六家所寫的書,均不可不廣泛閱讀而加以深入探求,如果這樣則訓詁、文字、音韻的學問自然可以入門了。

【評析】

篇中充分體現了李鴻章在學術方麵的深刻見解,表明了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發展的基本觀點,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經過仔細的學術考察得出的實在之言,使人易於接受。

學書應探取本原

【原文】

羲、獻父子書法[1],自唐初君相推崇,遂風行千古。唐代諸賢其孫曾[2],而趙宋諸家以下,無非其雲仍也[3]。顧世人徒占占於轉展翻刻之諸叢帖中襲取其麵目[4],而不知探取本原,學古人之所學。故惜陰先生既述其逸事[5],而兄以經驗述其途徑及方法,以授諸弟。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6]:

“夫字,先須引入八分、章草入隸字中[7],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8],則不能先發意氣[9]。”兄少時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10];又之許下[11],見鍾繇、梁鴻書[12];又之洛下[13],見蔡邕石經三體書[14];又於滌笙夫子處見張昶《華嶽碑滬》[15],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於五十三歲時改本師,手眾碑學習,恐風燭奄及[16],聊遺教於子孫耳[17]。又《筆勢論》雲:“窮研篆籀[18],功省而易成;纂集精專[19],形彰而勢顯[20]。”存意學者,半載可見其功。如吾弟筆性靈敏,旬月亦知其本。

羲之《筆陣圖》雲:“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21]。若直點急牽急裹,此暫看似書,久味無力[22]。仍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力。墨用鬆節研之,久久不動彌佳矣。

直點急牽急裹,俗書類然[23],教者學者或且以為能事,此宜切戒者也。”其十遲五急雲雲,首句極言運筆宜緩,萬勿輕率,此最易解者也。十藏五出,則謂用筆務取中鋒迎入。此必多習籀篆分隸乃悟[24],如世所傳二王及歐褚諸家書法佳拓[25],其圓渾藏鋒之筆[26],多從篆分得來。不習篆分者,每苦不得其門而入,今兄授諸弟。若從籀篆隸入手,再學歐虞諸家[27],神似不難,區區藏鋒之法,何足為奇!其十起十伏之法,則必虛掌、圓腕、懸肩者能之。蓋執筆法不講,任令五指如猢猻爬樹[28],手腕如烏龜上階沿,惡態如矛發戈斫[29]。蓋執筆貴有力,而運筆貴靈活,果能使筆如優於技擊者之用器,則方圓屈伸自無不神似矣。至十曲五直之法,向苦不得的解[30],蓋世俗通行之正草隸篆[31],無不絹光削滑,從末有凹凸作錢串形,見鍾鼎、石鼓、石門諸拓本乃恍然[32]。十曲五直者,直以筆著紙之後[33],豎則一左一右,屈曲則向左行去;橫則一上一下,屈曲則向右行去,而筆滿畫中之意亦悟。夫用此十曲五直之法以行筆,筆勢不必凹凸如錢串形也,而筆量之沉厚,自與輕牽急裹者迥別。兄意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可深浸毛弱之利病,兄以為不易之法,用長鋒羊毫最妙。滌笙夫子曰:“寫字,不熟則不速,不速則不能敏以圖功。”吾弟其細察而仿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