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李鴻章家訓(2)(3 / 3)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1]羲、獻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其書博采眾長,備精諸體,尤擅正、行,字勢雄強多變化,為曆代學者所崇尚,影響極大。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書法兼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其書英俊豪邁,饒有氣勢,對後世影響很大。與其父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

[2]孫曾:孫和曾孫。

[3]雲仍:遠孫。《爾雅·釋親》:“昆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

[4]顧:但;特。占占:通“沾沾”,得意貌。轉展:即“展轉”,多次移轉之意。

[5]惜陰先生:人名。不詳。逸事:世人不甚知道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6]衛夫人:東晉女書法家。姓衛,名鑠,字茂漪。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

[7]章草:流行於東漢時的一種草書。是隸書的草寫,但字不連寫,可以用於章奏,故稱章草。

[8]俗字:在民間流行的異體字,別於正體字而言。

[9]意氣:意態;氣概。

[10]李斯:秦代政治家。秦統一六國後,任丞相。工書,泰山、琅邪等刻石,傳說均為他所手書。曹喜:東漢書法家。字仲則,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善書法,工篆書。

[11]許:古國名。亦作鄦。公元前11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

[12]鍾繇:三國魏大臣,書法家。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其書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於隸、楷。與晉王羲之並稱“鍾王”。

梁鴻: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字伯鸞。

[13]洛:洛陽的簡稱。我國古都之一。

[14]蔡邕:東漢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工篆、隸,尤以篆書著稱。熹平四年(175),靈帝詔許邕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部分由邕自書丹於石,立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

三體書:也叫“正始石經”、“魏石經”。三國魏曹芳正始二年(241)刊立,刻有《尚書》《春秋》和《左傳》(未刊全)。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書寫,故稱“三體石經”。

[15]滌笙:曾國藩,清末湘軍首領。字滌笙,湖南湘鄉人。張昶:東漢書法家。字文舒,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大書法家張芝之弟。書類其兄,時人謂之“亞聖”。華嶽碑:全稱《華嶽廟祠堂碑》,張昶所書。

[16]風燭:風中的燭焰容易熄滅,舊時常用來比喻人事無常,生命短促。奄:忽;遽。

[17]聊:姑且。

[18]篆:漢字的一種字體。籀:漢字的一種字體,亦名大篆。

[19]纂:編纂。

[20]彰:明顯。

[21]方:才。書:書法。

[22]味:研究體會。

[23]俗:一般的。類然:都是這樣。

[24]分:即八分書,也叫分書,漢字書體名。

[25]二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倆。歐:歐陽詢,唐書法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工書法,學二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麵目,人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褚:褚遂良,唐大臣、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法繼二王、歐(陽詢)、虞(世南)以後,別開生麵。正書豐豔,自成一家,對後代書風影響很大。

[26]圓渾:圓滿。

[27]虞:虞世南,唐初書法家。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能文辭,尤工書法,親承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傳授,妙得其體。所書筆致圓融遒逸,外柔內剛,風神肅散,別開生麵。

[28]猢猻:猴子的別稱。

[29]斫(zhu佼):砍;削。

[30]的(d侏):確切。

[31]正:正書,即楷書。草:草書。

[32]鍾鼎:古銅器之總稱。上麵銘刻有文字,稱“鍾鼎文”。石鼓:指石鼓文。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塊鼓形的石上,每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歌頌秦國君遊獵情況,因也稱“獵碣”。書體為大篆,即籀文。

石門:指石門頌或石門銘。石門頌,東漢摩崖刻石。隸書。因在陝西褒城北石門崖壁上,故名。石門銘,北魏摩崖刻石。正書。在今陝西漢中石門東壁。拓(t伽)本:指以濕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圖形的印刷品。恍然:猛然領悟。

[33]著:“著”的本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