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李鴻章家訓(4)(2 / 3)

你年齡已經過了二十歲,對於時務情形,應當自己默默地加以考察,輔佐母親精力之所不及。每天早晚侍奉母親,尤其須要畢恭畢敬。如果有不滿意的事情,絕不可以趁一時感情衝動,而使母親不高興。碰上疑難的事情,尤其應當和各位長輩商量,不可獨斷獨行。諺語說:“一個人的肚子裏麵沒有兩個人的智慧。”這話說得對。各位堂弟妹以及侄兒等人,你平日要好好教訓,不要讓他們荒廢了學業。

【評析】

李鴻章這篇家訓,教育自己的弟弟要恭敬侍奉老母;遇疑難事,不可獨斷獨行;要督促堂弟妹及侄子認真學習,等等。這些訓誡,對後人都頗有教益。

讀書作文宜從記敘文開始

【原文】

文兒來稟詢文學,今為汝告。文字為思想之代表,思想為文字之基礎,故二者之研練,相為表裏者也。且夫思想為事實之母,今日學者所積之思想,他日皆將見諸事實者也。思想有不宜於事實者,則立身處世,安保無自誤、誤人之慮。是以讀文宜先讀紀敘文字,作文亦宜先作紀敘文字,參以文家法律,而平日要宜隨時留心事物之實際。如此循序奮進,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可預決焉。讀文之選擇,既以真確為標準,則八股既行以後[1],不如八股未行以前。(更細別之,道、鹹以前尚佳[2],道、鹹以後,乃每況愈下矣[3]。)唐、宋以後,尤不如漢、魏以前。蓋古之文字於事實較切,後世之文字於事實多疏,不足為表示思想之模範,而漢、唐以上文字抑又為本國人素所尊信,擇其尤切於世者闡明之,於全國人精神之聯貫大有關係也。讀文之法,可擇愛熟誦之。每季必以能背誦者若幹篇為目的,則字句之如何聯合、篇段之如何布置,行思坐思,便可取象於收視反聽之間。精神之研習既深,行文自極熟而流利,故高聲朗誦與俯察沉吟種種功夫,萬不可少也。所以須熟讀者,以吾國人素無普及教育,言語與文字久離為二,非腦海中蓄有數百篇之佳文,三四千個可以分類(謂名、代、動、靜、狀、介、連、助、歎九類之文法)之字,心手必不能應。

(尋常人說話所用之字[4],大約三千多,但無規律耳。)秉資雖有敏拙,習性雖有文野,而此熟讀功夫,則不可少耳。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八股:即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自“起股”至“束股”這四段中,每段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

[2]道鹹:道,道光,清宣宗年號。鹹,鹹豐,清文宗年號。

[3]每況愈下:原作“每下愈況”。語出《莊子,知北遊》。比喻越從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後用作“每況愈下”,義亦轉變,表示情況越來越壞的意思。

[4]尋常:平常。

【譯文】

文兒來信詢問文學,現在我告訴你。文字為思想之代表,思想為文字之基礎,因此二者的研究練習,互為表裏。況且思想為事實之母,今日學者所積累的思想,有一天都將在事實中表現出來。思想有不適合於事實的,那麼立身處世,怎麼能保證沒有自誤和誤人的顧慮。因此讀文章應先讀記敘文,作文也應當先作記敘文,再參照文家法則,而平時應當隨時留心事物之實際,如此循序奮進,即使愚笨也一定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一定變得剛強,這是可以事先判決的。讀文章時的選擇,既然以真實為標準,那麼八股文推行以後,不如八股文未推行以前。(更詳細地加以區別,道光、鹹豐以前的文章還好,道光、鹹豐以後,就越來越差了。)唐、宋以後的文章,尤其不如漢、魏以前。大概古代的文章,對於事實比較切合;後代的文章,對於事實多有疏忽,不足為表示思想的模範。而漢、唐以前的文章,又為本國人曆來所尊信,選擇其中最切合於世道的文章加以闡明,對於全國人精神的聯貫,大有關係。讀文章的方法,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加以熟誦,每個季度一定以能背誦若幹篇為目的,那麼字句怎樣聯合,篇段怎樣布置,每時每刻地揣摩,就可以在收視反聽之間得到一種作文的法式。精神的研究、練習已經深透,行文自然就很熟練、流利了。所以高聲朗誦和俯察沉吟種種功夫,是萬萬不可以缺少的。之所以必須熟讀的原因,是因為我國人民平素沒有普及教育,言語和文字久離為二,不是腦海中儲藏有幾百篇好文章、三四千個可以分類(指名詞、代詞、動詞、靜詞、狀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九類之文法)之字,作文時,心手一定不能運用自如(普通人說話所用之字,大約三千多,但沒有規律)。

一個人秉資雖然有聰敏與笨拙的區別,習性雖然有文雅與鄙野的區別,但這種熟讀的功夫,對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

【評析】

在信中,李鴻章告誡自己的兒子,無論讀書作文,都應當從記敘文開始。他還強調,人的秉資雖有優劣,習性雖有文野,但熟讀的功夫對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這些對我們無疑有著一定的啟迪意義。家訓中表現出的對八股文的蔑視態度,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