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一氣讀完
【原文】
汝兄弟來稟,以讀書不得其法,頗為悵恨[1]。要知讀古文,須從頭至尾,一氣讀完,萬不可分段讀。蓋文貴氣魄,忌散漫,分段讀,勢必失通篇精警處[2],而淡然無味也。既知讀法,則一麵讀,應一麵想。如李華《吊古戰場文》[3]、李陵《答蘇武書》[4],能想到一幅淒涼圖畫,滿紙生風。
漢皇負德,隻字淚寄千行,而為之聲淚具下者[5],可謂得讀書之玄奧焉[6]。
此層我與伯叔等時時論及,汝可翻閱長上之日記,就近請教四叔。汝兄弟家居,宜聽諸長訓言,讀書寫字,刻苦用功。我以身體不適,不能多及,他日當反複論之。
【注釋】
[1]悵恨:悵,失意。恨,遺憾。
[2]精警:精深警辟。
[3]李華:唐散文家,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有《李遐叔文集》。《吊古戰場文》為其代表作。作者在文中描繪出一幅陰森淒涼的古戰場畫麵,表達了反對戰爭,主張實行仁義王道的思想。
[4]李陵:漢名將李廣孫,善騎射。武帝時,率兵出擊匈奴貴族,兵敗投降。世傳《李陵答蘇武書》係後人偽作。文中一方麵描寫了士卒的不怕犧牲,為國捐軀;一方麵發泄了對朝廷的不滿,抨擊了當時黑暗的吏治。
[5]聲淚具下:邊訴說,邊哭泣,形容極其悲慟。具,通“俱”。都,完全。
[6]玄奧:幽深奧妙。
【譯文】
你們兄弟來信,談到掌握不住讀書的方法,感到失意和遺憾。要知道讀古文,必須從頭到尾,一氣讀完。因為文章貴氣魄,忌散漫,分段讀,勢必失去通篇精深警辟的地方,從而感覺淡然無味。已經知道了讀法,一邊讀,就應當一邊想。如讀李華《吊古戰場文》、李陵《答蘇武書》,就能想到一幅淒涼的圖畫,感覺滿紙生風。漢皇有虧恩德,作者在每個字中寄托了自己的千行淚水,因而為之聲淚俱下,這可以說是得到了讀書的幽深奧妙之處了。對這個問題,我和你們的伯伯、叔叔時時談論到,你可以翻閱長輩的日記,就近向四叔請教。你們兄弟住家的時候,應當聽從各位長輩的訓言,讀書寫字,刻苦用功。我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多談,以後一定反複論述。
【評析】
李鴻章告誡自己的兒子讀書時,要一邊讀,一邊想,不要讓自己的腦子空下來。
擇師交友之法須講究
【原文】
頃見曾夫子滌笙書寄其世兄一箋[1],亦頗可為吾兒訓,錄以轉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吾兒少蓄為官之誌,頗好,惟行事尚未就於正軌。業師足為吾兒模範[2],惟友朋輩尚嫌未足耳。師長常具畏懼之心,未敢朝親夕近,雖有良師教訓,難於轉移學生性情。友朋等食則同席,出入同階,惟有愛慕之心,不若師生間之敬懼而難於轉移也。今爾友類都大家風氣[3],習俗殊生厭惡[4],而有誌為官者,亦所更忌者也。吾兒不可因恃父兄顯貴而仗勢欺人,爾知汝祖父窮乏之時,為人所淩暴,敢怒而不敢言,爾當念祖父之被困,而生反感焉。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曾夫子滌笙:曾國藩。世兄:舊時有世交之家,平輩相稱為世兄。
箋:精美的紙張,供題詩、寫信用,引申為書信的代稱。此處指書信。
[2]業師:本人受業的老師。
[3]大家:舊指高門貴族、大戶人家。
[4]習俗:風俗習慣。此處作“一般人”解。
【譯文】
不久前見到曾國藩先生寄給其世兄的一封信,也可以用來教育你,因此錄下來轉示給你。“凡做好人、好官、好名將,都要好師、好友、好榜樣。”我兒從小就積聚有做官的誌向,這很好,隻是做事還沒有走上正軌。
業師足夠作為我兒的榜樣,隻是朋友輩還嫌不足罷了。向老師學習卻常常懷著畏懼老師的心理,不敢早晚和老師親近,即使有好的老師來教訓,也很難改變學生的性情。朋友之間(就不同)吃飯同一張桌子,出入同一個台階,互相之間隻有愛慕的心情,不像師生之間產生敬懼心理而難於改變性情。現在你交的朋友都有貴族風氣,一般人都感到特別厭惡,有誌於做官的,就更應當有所忌憚了。我兒不可以靠著父兄的顯貴而仗勢欺人,你知道你的祖父在貧窮困乏的時候,被別人欺淩,敢怒而不敢言,你應當想起你祖父貧困時被人欺淩,而對仗勢欺人產生反感啊!
【評析】
身居高位,能夠在信中教育自己的兒子要選擇良師,慎重交友,尤其不要靠父兄的顯貴而仗勢欺人,確實是難得的。
應努力學習外文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