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洎(j佻):及;到。封建: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賜給諸侯,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邦國,與今天一般所說的“封建”,含義不同。
[7]泥:拘執。
[8]邦:古代諸侯國之稱。
[9]周備:周全;完備。
[10]籍,登記名冊。
[11]緣:循。
[12]楮(ch儷):木名。皮可製桑片紙,因以為紙的代稱。
【譯文】
你初一日來信,認為古今五倫不同,還算說得合理,但其中還有一二處不清楚的地方,乘友人回鄉之便,我替你剖解。我國自古相傳的倫理,叫做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者的製度,在家族封建時代,好像可以通行,但於今已經不很適當。因此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三代興盛的時候,孔子也隻稱之為“小康”時代。到了封建製變為郡縣製,此五者之倫理,更加感覺不適當,何況在大地交通、國家種族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的年代呢?因此,我國古代的倫理,更加不適合於世用,而我國人還死守著它,這就是地方所以不發達、邦國所以一天天受外人欺侮的原因啊!我國的所謂五倫,並不是它本身有謬誤,隻是還不周全完備罷了。
今天世界學者公定的倫理,大概為對於自己、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邦國、對於世界,也是五大綱,而以個人與邦國的關係,最為重要。一個國家的民法由這種關係製定,修身道德也以這種關係為標準。這實在是我國以前的倫理所不及的地方。我國家族倫理,父子之間隻注重孝養,因此諺語有“養兒防老”的說法。西洋各國人注重自立,養老自有儲蓄,而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就有不可不盡的義務。所以西洋各國人都有學識,少家累,因此能盡力於地方和邦國,並不是不必要贍養雙親。大概(在西洋人看來)托身於社會國家,比較雙親來說,尤為重要,並且各人能夠自養,也就無需等待子孫來贍養了。世界各國,成年自二十歲至二十五歲,各國不同,但男子沒有誰沒有納稅和當兵的義務。已經成婚,就成為一家之戶主,戶籍上登記有專職,凡是生死、婚姻、遷居,都確切地注在冊上,沒有遺漏,也沒有隱瞞。我國則以五代同堂為美事,有祖父、父親、兒子、孫子和曾孫。就是長大成了材,也不能做戶主,與地方國家,毫無關係。這隻能徒然增家累,減國力,哪裏能適宜於這個競爭的世界呢?總之,一國的法度,應當隨著時勢而變遷,而道德也遵循它為輕重。今後一國之民族,都趨向於適者生存的軌道。凡此種種,不是片紙可以說得詳盡的,願我侄注意它。
【評析】
作為封建官吏,能夠認識到“一國法度,當隨時勢為變遷”,這說明,在晚清“西學東漸”之際,西方進化論思想在中國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物身上,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家訓中對我國古代五倫的批判精神,也是應當予以肯定的。
身雖病但心誌不能病
【原文】
汝今多病,我不忍以學業督汝,然病者身也,必誌則不能病也。當病之時,宜息養其身,而不可灰頹其誌氣[1],且安知夫病之久而不愈乎?夫病同而病之者異。古人有詠病鶴者、有詠病馬者,鶴與馬雖病,而其淩雲之氣[2]、追風逐電之心故在也。雞犬豈必不病,而古人無詠之者,彼即不病,固無望其高遠耳[3]。餘向者抱病,誌氣不少衰,而病且等於無病,何也?立心堅確,陰陽亦退而聽命也[4]。勖哉吾侄[5],敬聽我言[6]。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灰頹:沮喪;頹唐。
[2]淩雲:直上雲霄。
[3]固:本來。
[4]陰陽: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古人常用它來解釋萬物化生,凡天地、日月、晝夜、男女以至腑髒、氣血皆分屬陰陽。
[5]勖(x俅):勉勵。
[6]敬:戒慎;不怠慢。
【譯文】
你現在身體多病,我不忍心拿學業來督促你,但是生病的隻是身體,一個人的心誌就不能病。一個人生病的時候,應當休息、保養他的身體,卻不可以頹喪他的誌氣,況且又怎麼知道生病久了卻不會痊愈呢?生的病相同,但得病的人與物卻不同。古人有詠病鶴的、有詠病馬的,鶴與馬即使病了,但是它們那種直上雲霄的氣概、追風逐電的心誌仍然還在。雞和狗難道一定就不病?但古人沒有歌詠它們的。雞和狗就算不得病,本來就沒有誰企望它們能夠高飛遠跑的。我以前得病,誌氣一點也不衰退,就是病了也等於沒有病。這是為什麼呢?立心堅定不移,陰陽也退下聽從你的驅使了。努力吧!我的侄兒,你一定要慎重地聽從我的話。
【評析】
在這篇家訓中,李鴻章告誡自己的侄兒:即使身體得了病,心誌也不能病。這些話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