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上)(彙集節選本)

《論語》原文20篇,24500多字。此彙集節選本將《論語》

選編為十四個部分,共5000餘字。六年級上冊分為總論、君子之德、忠、孝、仁、智、信等七個部分;六年級下冊分為修身立德、為政以德、禮、義、勤、勇、廉等七個部分。

一、總 論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溫、良、恭、儉、讓。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二、君子之德

君子主忠信,不重則不威;學則不閉,過則勿憚改。君子無所爭,既往不咎。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不黨,君子知禮;人之過也,各於其黨;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君子不憂不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君子之誌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善事不張揚,功勞不誇張;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周急而不繼富。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抑之。

君子學道則愛人,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不降其誌,不辱其身。孔子溫而嚴厲,威而不猛,莊重而安詳;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顏淵長歎:吾師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君子有四道: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三、忠 德

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