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的禁忌。
春節,我國許多地區都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表示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同音,寓示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過年蒸年糕,也忌諱孩子們在灶前指點、亂說話。俗以為孩子們一插言,年糕就發不好了,就蒸壞了。
饅頭、油條的禁忌。平日裏蒸饅頭、炸油條時,也有害怕冒犯鬼神的忌諱。為了避免“鬼捏饃”和“鬼喝油”,往往這時是禁忌外人串門的。在門口,有的人家會插把剪刀,有的放碗冷水,還有的索性關門閉戶,避免人來。
飲食方式禁忌中國人的飲食方式,由於飲食主體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各異,自然也會有不同的禁忌。
待客飲食方式禁忌中國人是熱情待客的,很願意在自己家中招待親朋好友,特別是招待來自遠方的客人。在待客飲食方麵,也有一些禁忌。
人們重視尊敬賓客,首先從吃飯的位置上體現出來。坐在主人左邊的是“主賓”,右麵的是“次賓”;與此相對應的,左邊挨著主賓的是“副主陪”,右邊挨著次賓的叫“次陪”。這個順序是禁忌打亂的,否則就被人們認為是不懂禮儀。
在請客人用餐的時候,在許多地區,客人進門的頭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別的食品。人們常說“滾蛋餃子,迎客的麵”,如果請客人吃餃子表示客人是不受歡迎的。
河南一帶,待客忌問客人“吃醋不吃醋”,因諱“醋”字,問客人吃不吃醋是失禮的。因為“吃醋”意味著客人家因為有什麼不貞的事情發生,而心懷妒忌。在山東一帶,還忌諱問客人吃不吃“蒜”,因為有的方言裏“蒜”跟“散”同音,如果這樣問的話表明要分散了。
在河南鄲城一帶宴客忌三盤菜、八盤菜,說是“三個盤子待鱉,八個盤子待王八”,通常是菜多為好。而在河北一帶卻有“七個碟子八個碗”的俗信,說這是一種表示菜肴豐富的說法,也是表示主人歡迎客人來臨的一種方式。
吃飯時,主人要親自給客人布菜、敬酒。舊時飲酒多為高度燒酒,也有大黃米製的老酒或地瓜製的地瓜黃酒。若是喜宴,第一杯必喝紅酒;酒宴散,也須同幹一杯紅酒,稱為“滿堂紅”。在農村,沒有兒子的人忌喝“瓶底酒”(就是已開瓶的殘酒),俗認為喝“瓶底酒”會生女兒。碰杯時,晚輩的酒杯要低於長輩,以示尊敬。席間,酒量低的,可請幾位“海量”親友陪客,猜拳行令至天明,一醉方休,向來有“客不躺倒,酒桌子不撤掉”的習俗。
在布菜的時候,酒桌的首席蓮藕菜盤忌放之前,要放遠離客人的“席口”處。因蓮菜俗稱“眼子菜”,若放客前,怕有‘‘捉眼子”之嫌。
“捉眼子”含貶意,是一種汙辱人的語言。
在宴席上一定有一道菜是整條魚。上這道菜時,魚頭要朝著客人擺放,表示尊重。主人先請客人舉筷品嚐,然後同席的人才動筷夾魚。高檔魚的加吉魚之類,要將魚頭敬獻給客人。吃魚後,將一邊魚肉吃光了,要吃另一邊時,忌諱說“翻過來”,要說“劃過來”。在有些地區的宴席上,魚頭對著要飲酒三杯,然後大家才可動筷吃魚。
吃飯間,主人要一直陪坐,忌諱提前離席,而且必須殷勤向客人敬酒、勸酒,夾菜添飯。盛飯時忌勺子向外翻,一說是監獄裏的舀法,一說是避肥水外流。席間吃飯時忌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席沒散抹桌掃地,認為這是“逐客”之意。
飯後吃水果招待客人時,忌諱兩人分吃一個梨,諱避“分離(梨)”二字。
自家人飲食方式禁忌在飲食方式方麵的禁忌不僅對外客如此,對內、對家中人也是相同的。而且從這類飲食禁忌的形式上看,主要的還是出於當地人自家日常飲食風俗之上的。
忌有外人時吃飯。在農村,從前有端著飯碗上街吃的習慣,但僅限於吃極為普通的家常飯。一遇到改善生活,吃換樣飯或者來了客人時,就不能上街吃了,這可看做是一種共食習慣的遺存。上街吃表明了“我們家沒吃什麼特別的好飯菜,是與大家相同的”,可以產生集體感,而避開別人,就說明飲食有了不一樣。
忌吃新糧時有人提起未回的家人。吃新糧食,又稱“嚐新”。在嚐新的餐桌上,一定是團圓的時候,如果家中有人沒有趕回來嚐新,則民間忌諱提起。如果提到的話,這個人可能會在外麵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