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續本草》中有煙草作用的講解:它“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人以代酒代茶,終身不厭,與檳榔同功。然火氣熏灼,耗血損年,人每不覺”。因為煙能“耗血損年”,所以通常在民問是禁忌吸煙的。又因“人每不覺”,所以忌之不絕。可能也正是由於如此,在現代哪怕在煙盒上寫上“吸煙有害健康”六個大字,商家也不愁沒有人買。

有很多人曾經探討過吸煙的宜忌,得出的結論是:“煙有宜者八事,睡起也,飯後也,對客也,作文也,觀書欲倦也,待好友不至也,胸有煩悶也,案無酒肴也。忌者七事,聽琴也,飼鶴也,對幽蘭也,看梅花也,祭祀也,朝會也,與美人昵枕也。宜節者亦七事,馬上也,被中也,事忙也,囊慳也,踏落葉也,坐蘆篷船也,近故紙堆也。”這雖是“雅士”的評論,卻也反映出了民間吸煙的大部分現實寫照。

飲酒,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往往在酒興正酣的時候,人們還會以猜拳行酒令來勸人飲酒,贏的人會以逃過飲酒為樂,而輸的人要心悅誠服地受罰。當然古代也有許多獲勝者喝酒的習俗,如在《畫蛇添足》的故事中,就是誰先畫好了蛇誰就能喝到杯中的美酒。而現在民間酒場上的習俗則大都以能使對方多飲為樂事,實則也是敬酒的另一種方式,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

因為我國酒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酒宴上也會有一些禁忌。首先,喝酒忌不講酒德。酒德二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意思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闡述了儒家的酒德,即:“飲唯祀”,也就是隻有在祭祀時方能飲酒;“無彝酒”,也就是說不要常常飲酒,平時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應飲灑;“執群飲”,就是說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也就是說禁止飲酒過度。

其次,飲酒要提倡禮儀。飲酒作為一種飲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些大家一定要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囉嗦。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執行,就有犯上作亂的可能性。又因為飲酒過度便不能自製,容易出事,因此製定飲酒禮節就非常必要。

我國古代飲酒有下麵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互相跪拜。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侍飲,一般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人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還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光杯中酒。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動作,以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感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品嚐酒味,並加以讚揚讓主人高興;最後一飲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敬客人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要講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互相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均要“避席”,起立。一般敬酒以三杯為宜。

飲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茶葉:“味苦,甘,性寒,無毒。

中醫認為“甘者補、苦者瀉”。因此可以說,茶葉同時具有補和瀉兩種功效,是同時具有苦寒性質和清熱解毒性質的良藥。既然同時具有兩種性質,那麼飲茶就要多加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不同時段,合理飲用茶水。在飲茶方麵,古人總結了一套飲茶歌:“燙茶傷人,冷茶勿飲;淡茶養人,濃茶消瘦;午茶提神,晚茶難寢。”這些實踐經驗說明,飲茶應法,否則就會有損身體。

飲茶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情趣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在清朝,蘇州的官方還有過不許奴婢及女仆喝茶的地方法規,因而,在當時的茶館裏沒有一個婦人出入。

雖然官方有規定,但是中國的飲茶曆史淵遠流長,所以那些地方禁忌沒有起到太大作用,飲茶之風日盛一日。在民間,還有一些飲茶的禁忌。

在民間,人們覺得喝茶多了不但可以影響睡眠,還會腹脹,所以忌諱晚上飲茶。這一禁忌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經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茶葉裏邊含有令人興奮的茶堿物質,確實能影響人的睡眠。

民間還有“隔夜茶,毒如蛇”的講究,意思是說不能喝隔夜茶。

在浙江一帶,過春節相互串門的時候要喝紅糖泡棗的茶。雖說都是喝棗茶,不一樣的地區卻有不一樣的禁忌。溫州一帶光喝茶水不吃棗,俗說“無家教,吃茶泡”;而閩南一帶喝紅糖棗茶卻要吃掉茶泡,謂之“吃紅棗,年年好”。在浙江地區的佘族辦婚事時,新娘要吃“卵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