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到婆家後,由婆家事先選好的一位姑娘端來一碗“卵茶”遞給新娘。新娘隻低頭喝茶,不吃卵。如吃卵,就被人看做不穩重,日後不會受到丈夫和鄰居的敬重,其他接親人喝卵茶可以全都喝光吃掉。這也是與不吃茶泡相同的習俗禁忌。其寓意為“不貪婪,懂禮節”。

在宋代,如果守喪時飲茶,或用茶待客的時候,忌用茶托。《齊東野語》“有喪不舉茶托”,專門記載了這種俗禮。據說是因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乃是怕茶托為朱紅色漆器,犯喪諱。

衣著打扮有講究——服飾禁忌

服飾是應人類為避寒、防蟲、遮羞、美化等需要而產生的。服飾美,生動、形象,又具有感受性。服飾不僅展現美麗,也有求吉利之意,二者都包含於人類所追求的著裝目的中,如果有傷其功效則成為禁忌。當然,人類進化到階級社會後,服飾又表現尊卑與權力。

人們認為,服飾有五個方麵的組成要素:質、形、飾、色、畫。質是服裝原料的材質;形是服飾的式樣;飾是佩戴的飾物;色是服飾的顏色;畫是服飾的花紋圖案,包括人身上的圖畫,即文麵文身。

服飾顏色禁忌自古以來,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對某種顏色的好惡,是不完全相同的。這一點特別在族徽、國旗等集體意識的標誌中最易得到顯示。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同顏色象征的意義不一樣,而且大多中國人穿衣服不是很注重顏色的美觀,而是注重顏色的象征性。

貴色禁忌所謂的貴色,就是表示身份高貴的顏色。黃色、紫色、香色等顏色是中國人眼裏的貴色。在封建時代,由於等級製度嚴格,就連穿衣服的顏色也有嚴格的限製。這些貴色在封建社會的時候是皇室或權貴人士的專利,民間的老百姓是禁忌穿這些顏色的衣服的。

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色彩,因有尊貴的含義,所以曆代皇帝大都喜愛,俗稱登基做皇帝為“黃袍加身”。《周禮》中規定天子要穿“玄冠、黃裳”。意在天子非凡人,其受命於天,所以天子的服裝應取自天地玄黃之色。玄指略帶有紅色的黑色,代表天空之色;黃色代表大地之色。此後各朝代雖有不同,但仍被帝王所提倡。隋文帝的聽朝之服采用柘黃色文綾袍之後,唐、宋、元、明、清各代皇帝沿襲下來,使黃色成為帝王寵臣專用之色,並製定了具體的規章,下官及百姓禁用。

根據《清稗類鈔》雲:“皇子得服金黃蟒袍,諸王非特賜者不能服。”通過這句話我們就可以得出,黃顏色的服飾,如不是皇帝賞賜的話,連皇帝的親兄弟都禁止穿戴。連王爺都不能隨便穿,老百姓就更不能奢望了。假如從哪個老百姓家裏搜查出一件黃色衣服來,這家就被視為大逆不道。中國曆史上曆來不乏以此來判刑定罪的案例。

在宋朝時,黝紫色在一段時間成了貴色,民間禁用。這是發生在仁宗朝的事兒:在仁宗時期,有很多染工從江南過來,他們過來的同時,還帶來了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其中就包括南方的漂染技術。他們把山礬(一種植物,又稱鄭花)的葉子燃成灰,然後把原來的紫色染成黝紫色。他們為了能夠在京城打下基礎,就把這些少見顏色的布料獻給了京城的王公大臣。王公大臣非常高興,就用這些布料做了上朝時的朝袍。

有些士大夫雖然也愛這種布料顏色,但是不敢使用。隻有一些婦女有時使用。後來仁宗索性就頒布詔書,民間禁用。

到了清朝,又有香色(降紗,次明黃一類)為貴的習俗,民間也曾在一段時期禁用。據《清稗類鈔》雲:“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後儲位久虛,遂忘其製,嘉慶時,庶民習用香色,至於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

其實,禁忌民間使用貴色遠不止這些。因為皇室、王公大臣等眾貴族很有可能根據自己的一時興起來改變自己喜歡的顏色,他們經常用於自己服飾的也就成了他們專用顏色,而對老百姓來說就成了禁忌,貴色禁忌主要針對的還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廣大勞動人民。

賤色禁忌所謂賤色,就是代表身份卑賤的顏色。人們覺得綠色、碧色、青色為賤色,隻有娼妓、優伶等“賤業”中人才用這些顏色。在這幾種顏色中,人們主要是對綠色特別敏感。唐代的儒學家顏師古說:“綠幘,賤人之服也。”而碧色、青色是綠色的“姑表兄弟”,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人們對於綠色的禁忌在各朝各代都有所體現,這主要體現在頭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