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同“發”,則有“發財”或者“發家”的意思。在河南駐馬店地區有一座山名叫確山,“確”在當地方言中有“坑”、“騙”的含義,因此,生意人都忌諱稱其為確山,而要改稱為“順山”,以取吉祥,防止破財。
在香港,酒店飯館的夥計及掌勺師傅最忌諱說“炒菜”、“炒飯”,因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魷魚)的意思,不吉祥。當然香港的菜館、酒家也有許多帶“炒”字的菜飯,而菜譜上寫的則是“爆××”、“幹煎××”、“炸××”、“滑××”或“肉飯”、“叉燒飯”等,以此來忌“炒”字諱。
在廣東一帶,舊時賭博的風氣濃厚,因此在民間特別忌諱“輸”
字。因廣東方言“絲”與“輸”的讀音一樣,所以把“絲瓜”改稱作“勝瓜”。又由於“幹”犯了“輸得幹幹淨淨”的忌諱,所以便把“幹”
改為“潤”,“潤”意為時時潤色之意,顯得有油水,因此是發財的象征。於是當地人就把“豬肝”說成了“豬潤”,“雞肝”被叫做了“雞潤”,“豆腐幹”被說成了“豆潤”。
在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同音“蝕本”、“蝕財”的“蝕”字。為此,即把“豬舌”稱作“豬招財”,“牛舌”稱為“牛招財”了。
在江浙一帶,逢年過節,要書寫“招財進寶”和“和氣生財”等字符,貼在門首。因為“財”字的偏旁“貝”字同音“違背”的“背”
字,擔心因此而“背運”、“失財”,所以就把“財”的偏旁“貝”字有意寫成“見”字。以為這樣一來,便可處處時時見財,大吉大利了。
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要祭財神。民間專門有串胡同賣財神畫像的。財神畫像忌諱買賣,要說“送”、“請”。串胡同的,帶著很多財神畫像,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普通人家馬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如不想買的,也不許說“不要”,更不許攆送財神的,隻說“已經有了”。不然,財神爺會生氣的。假如財神果真不來了,這家就會破財的。
忌說褻瀆詞語由於人們有道德觀念和榮辱觀念存在,一些帶有褻瀆意義的詞語也成為語言禁忌的一個組成。
忌諱說有關性行為以及性器官的詞語。人們一般認為涉及到性行為和性器官的詞語是一種褻瀆語。通常所謂“有教養的”或者“老實本分的”人都羞於開口。
在非得說到性器官時,要用“那個”、“下部”、“陰部”等來替代。
談到性行為時,也要用“辦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關係”、“偷雞摸狗”、“尋花問柳”等含蓄詞語來代替,有的甚至隻是用“個人行為比較開放”來表示。
甚至連與生殖部位有關的“拉屎”、“撒尿”、“月經”等也都列在忌諱之列,人們把“拉屎撒尿”叫做“大便小便”、“解手”、“方便方便”;把“月經”叫做“例假”、“好事兒”、“大姨媽”、“好朋友”等。
在罵人的時候,常用生殖器或性行為來羞辱對方,說明人們認為這一類詞語具有詛咒力,能夠毀壞仇人的靈魂或者肉體。
在很多地區以“蛋”來罵人,因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個組成,因而它有冒犯人、詛咒人的作用。
在山東一帶喜稱“二哥”,忌稱“大哥”,傳說是與“武鬆”的故事有關。武鬆排行老二,長得高大健壯,因在景陽岡上打死一隻猛虎而被民間叫做“打虎英雄”;武鬆的哥哥武老大卻長得矮小醜陋。但僅僅是這些還不完全形成忌稱“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還在於武老大的媳婦和西門慶勾搭成奸這一方麵。人們忌稱“大哥”事實上是怕他像武老大一樣,成為一個“妻子和人亂搞”的人。這種人,民間又叫做“王八”、“烏龜”。從元代之後,開始用龜來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據說是因為龜不能性交。現在這種忌諱仍然盛行,若罵人為“龜兒子”、“王八”,其必大光其火。
忌說“醋”。把“醋”作為忌諱,也與性行為有關係,因為俗常把情場上愛嫉妒的人說成是“愛吃醋”的。實際上,不但不正當的性行為會形成某種語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行為也會形成某種語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間嫁女不說“嫁”而要說“出門”或“成人”;女人懷孕、生孩子不說懷孕、生孩子,而說“有了”、“添喜”等。這些都是盡量避免引起性行為聯想的一種含蓄詞語,而含蓄詞語的基礎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與性器官、性行為有關的這些語言禁忌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麵的帶有冒犯性質的語言禁忌。例如:“狗”、“驢”、“牛”等畜類常常被拿來咒罵人,因而平時便忌諱在人前提起這些動物,特別不能與人相提並論,不然,會傷害別人,引起矛盾糾紛。與和尚、道士說話,更忌諱說出“驢”和“牛”字,因為和尚最忌被罵“禿驢”,道士最忌被罵“牛鼻子”。
生理有缺陷的人也諱忌別人當麵嘲笑他的缺陷。嘲笑人的缺陷是對人不尊敬的褻瀆行為。例如:當著禿頭的人忌言禿,當著跛腿的人忌言瘸等。民間往往都喜少惡老。如:湖南一帶,不論老幼都以“芽裏”相稱,哪怕七八十歲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稱其為“老人家”,則要不高興的。
類似此種禁忌也是有許多,各地不一,數不勝數。總結起來,凡屬於對人不尊重、輕慢待人的褻瀆話語通常都是有所忌諱的。
尋醫問藥禁忌生病絕對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再因為自己不慎的言行使這痛苦增加,那真是更加不幸了。因此人們在生病以後會有很多禁忌也就不言而喻了。
忌說看病在舊時,人們如果在去看病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忌諱講去看病或是請醫生看病,而要說成是“看醫生”。把看病說得仿佛是要探親訪友一樣簡單。這不僅是從思想上告訴自己,生病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兒,也是為了避免邪氣上身。因為在民間人們認為如果在外麵說自己患病,就會被鬼祟聽去,並趁虛而人,使病人染上“邪氣”,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忌結伴看病忌諱結伴去醫院或診所,覺得這樣會使病人病情加重或沾染上其他疾病。其實病人本身體內抵抗力弱,如果再患有傳染病的,確實會不利於治療,所以說這樣的忌諱還是有科學性的。
忌說買藥在民間買藥的時候最忌諱說“買藥”,因為人們覺得買東西往往都是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出於喜歡而購買的。唯獨這“藥”,雖然是需要花錢去買,卻並不是出於本心,沒人願意生病,買藥也屬於無奈。由於人們沒法對病痛表示“憎恨”,於是就把矛頭轉移到了“藥”的頭上,借此表示對生病的討厭,以及圖個吉利,希望將來不再生病。所以人們在買藥的時候不叫買藥,而是說“抓藥”或者說“撮藥”。
忌買藥砍價在買藥的時候也忌諱討價還價。因為正所謂藥到病除,買藥就等於買健康,如果買藥的時候討價還價就等於跟自己的健康討價還價,這是特別不吉利的。
忌藥方反疊在山東一帶,還忌諱買藥的時候藥方反疊著去買藥,人們覺得這樣藥會與病反,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忌提藥包上門中醫不似西醫那樣幾個小藥片就可以藥到病除,而是一抓就抓一大堆草藥。賣草藥的地方在顧客來買草藥的時候,往往是按劑量或者療程給顧客包好,這藥包也是很有講求的。舊時民問在抓藥後,一般要提著藥包直接回家,而忌諱到處亂走,特別忌諱提著藥包串門。這是因為人們一般認為藥包和藥品是疾病的象征,如果有人提著藥包上門,主人就會認為是疾病上門的預兆,是特別不吉利的。如果必須在這期間到別人家中去,藥包一定要懸掛在門外,不能帶入門檻。
忌藥包放在鍋台上把藥包提回家中,也不能隨處亂放。忌諱將藥包徑直放到鍋台、窗台或者灶台上。最忌諱將藥包放在灶台上,俗語是“藥不上灶”。這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灶台是飯菜出鍋的地方,人隻有吃飽了肚子才能保證健康。如果將藥包放在灶台上,那就表示這家的病人吃藥就跟吃飯一樣稀鬆平常,那這家的病人還會有個好啊?!這當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哪怕要在火上熬藥,人們也極少把藥包放在灶台上。
忌服端過門檻的藥為了服用藥物以後能產生較好的效果,除了按時服藥外,為了保證療效,在民間還通常要在語言和行為上有一些禁忌。
在有些地區忌諱將熬好的湯藥端過門檻。人們覺得將藥拿過門檻,藥就會被“門神”嗅過,被“門神”嗅過的藥的藥力就會變得無效甚至與原來的效果相反,不僅不會治病,還有可能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忌用樟木煎藥煎藥的柴千萬不可用樟樹,因“樟”與“張”諧音,這樣會使八仙張果老動怒,而使藥物失去效力。煎藥時,煎碎了藥罐,病人不出幾天即可痊愈。服了藥之後,奉藥之人要說:“避避疾,過別方。”這樣祈禱病人可早日康複。
忌說喝藥還有一些地方在喝藥時忌諱說喝藥,而是把喝藥叫做“喝茶”。比如:在江西一帶將喝藥說成是“喝好茶”,而在湖北和河南信陽一帶則把喝藥說成“喝細茶”。這是人們從語言上對疾病的一種忌諱,從而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
忌用鍋蓋蓋藥鍋在浙江、江西等地,熬藥的時候是不可以將鍋蓋蓋在熬藥的藥鍋上的,而用包藥的藥包紙蒙在鍋上來代替鍋蓋。其具體方法是:將藥包紙浸過水後,蒙在鍋口,用火煎熬。等藥包紙幹透之後,就覺得藥也已經熟了,能夠服用,忌諱在紙沒有幹的情況下就打開。這樣的習俗還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濕紙蒙在鍋口,可使藥味不會隨著蒸汽而外散,從而保證藥力的持久。
忌亂倒藥渣熬藥後的藥渣,不能倒在自己家裏,也不能任意亂倒,更不能倒在別人家門口,而是要倒在路上。人們覺得藥渣和病人之間有一種神秘的聯係,它影響著病人的健康狀況。如倒在家裏,就會覺得疾病仍然留在家中,病人不會痊愈;如果隨便亂倒,如倒在垃圾堆或是廁所裏,就會冒犯藥神,病人也難以康複。如果倒在別人家門口,就會被認為是詛咒別人生病,免不了招致一頓臭罵。
將藥渣倒在路上,為的是讓千人踩萬人踏,讓大家的福運把病人的倒黴運踩走了,踢飛了,預示著病也就此根除了。就相當於一人有病眾人相幫,患者的病也就會好得很快。這樣做還有一個益處就是將藥渣倒在大路上,來往的行人都可以看到用了什麼藥,識貨的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用藥是否對症,起到讓眾人一起監督醫生用藥的效果。
忌藥渣在家中過年在過年的時候,藥渣必須倒掉。最忌諱把藥留在家中過年,特別是在除夕這天,人們往往要檢查一下家中是否有還沒倒掉的藥渣,一定不能把藥渣留到新年,否則就認為在新的一年中會不斷有人得病。
忌還藥罐借來的藥罐不能還,要一直存放在自己家中等別人用時來討回。送藥罐子被認為是詛咒別人患病。
出行旅遊禁忌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百日難”。所以,離家的人們常常是戀戀不舍、依依惜別,送別的人也會在此時說些“一路平安”之類的吉利話。再加上過去由於出門在外有許多的不便,山高路遠、盜匪橫行,在旅行方麵有一些禁忌俗信便也就順理成章了。
忌方向不對舊時人們出門時,有出門前測算方向的俗信。據說在商朝的時候,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每回出外打仗的時候,武丁都會為她占卜。即便在現在民間也有俗語說“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遊廣”、“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蘇杭”。
忌時間不對出門不但要忌方向,而且還忌時間,出行時必須選吉日才可出發。
舊時人們出行時要翻翻黃曆、測日子,然後擇吉日上路。首先須避開的是“月忌日”,夏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為月忌日,這幾天是無論如何都不能作為出行日的。逢七的日子不能出行,逢八不能回家,在民間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或者“七不往,八不歸”的諺語。這裏的七和八是逢七、逢八的意思,也就是凡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忌出行,凡初八、十八、二十八忌回家。農曆的十三這一天不能出遠門,中國人雖然不似外國人忌諱“十三”這個數字,可是對“十三”的好感也不是很強,因為“十三”跟“失散”同音。
民間還有前文曾提到過的“羊公忌”(一說“楊公忌”),亦是專門避忌出行的日子。羊公忌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這些日子都是禁忌離家出門的。
出行時不僅忌日,還有忌月的。民間有諺語說:“六月、臘月出門,神仙也遭難。”大概是指六月、臘月大暑大寒,氣候惡劣,出門遭罪而言的。
出行的日子選好了並非萬事大吉,還要選好這一天出行的時間。人們通常都會選擇一天的上午或者淩晨。在出行前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頓餞行飯,這些飯食通常都是些雞蛋、餅之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比較耐饑餓。有的家庭比較講究,會為出行的人特意擺宴席餞行,並請來親朋好友祝福一路平安。古代詩人更是附庸風雅,為親友送行的時候會寫詩相送。“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這是唐朝詩人王維寫給友人的送別詩,詩詞中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無限關懷之情。
忌出遠門不拜神人們出遠門時,要做好一切準備。俗話說,“在家不敬月,出門招風雪。”所以出門前要拜路神、天神、日月神,祈禱這些神仙大發慈悲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忌出遠門前有不吉之事出門前禁忌與家人吵嘴,不然,出遠門心不安。出門前還忌諱吃飯的時候噎住或者折斷筷子,如果吃飯時噎住了,或者折斷了筷子,便認為是不吉利的征兆,通常會中止外出。如果打碎了碗更是不得了,平常都忌諱打碎了碗,如果在出門前打碎了更是忌諱了。人們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出門辦事不吉利,經商會虧本,甚至路上會遇到搶劫或其他意外災害。碗突然碎時,往往會因此而改變行期,避免遭到不幸。如事情緊急非辦不可時,也要祭祀祖宗再三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平安。
忌出遠門走夜路出行的時候,最好在白天趕路,不要走夜路。俗語“愛走夜路,總要撞鬼”。這上邊所謂的“鬼”,不僅是人們想象中的“鬼魂”。這裏所謂的撞鬼,不是受鬼的驚擾,就是受強賊的搶劫。這兩者不管是什麼,都會使行者受到損失,總歸是危險的。若總是在白天趕路,就強多了,因為白天這“二鬼”都不敢出來。一旦非走夜路不可時,聽見有人叫喊,不要輕易應聲。如果找不到人,就是有妖怪在作怪了。民間認為如果你在無意識中答應了就連吐三口吐沫以求化解。
出門在外,諸事都要小心。俗語“出門觀天色,進門觀成色”,旨在告訴人們不輕易和生人交談,以免壞人摸清底細,造成不測。日出出行,黃昏住宿,關緊門戶,以防意外;最怕的是歇在“黑店”或上了“賊船”;睡覺要睡床當中,不要睡山牆根,以防賊人偷,吃飯忌隨便吃陌生人的東西、抽陌生人的煙,防止被蒙汗藥藥翻或食物中毒。男子出門要十分注意控製自己,忌拈花惹草。忌貪占他人便宜,小心上當受騙。諺曰“有錢難買回頭望”,出店時,要核對行李,以免遺落。俗語說“出門三輩低”,出門人要百般忍讓,忌爭強好勝,吵嘴鬥毆。忌錢財外露,誇口炫耀,“褲襠裏藏錢,襪筒裏別珍”,至今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