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時節特定行為——節令禁忌

彩紛呈節日俗——節日禁忌

春節禁忌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古時春節曾特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作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普遍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頭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在曆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也不同:夏朝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朝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朝以十一月為歲首,秦朝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實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把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有關春節的傳說中國人過年的習慣大約從殷商時候就有了,正是因為曆史淵遠流長,所以關於春節來曆的說法也就很多。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物,頭長觸角,凶猛非常。“年”長年深藏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日,村村寨寨的人們都扶老攜幼逃到深山,來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有一個乞討的老人從村外來了。鄉親們正在驚慌之中,沒有人去搭理這個討飯的老人,隻有村東頭一位老婦人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趕緊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胡子撩開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守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跑。”老婦人不信,還是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答。老婆婆沒辦法,隻好讓這位討飯的老人留在家裏,自己上山了。

半夜,“年”獸闖進村子,它發現村裏氣氛與每年不一樣:村東頭老婦人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顫,有了一絲恐懼,但是它沒有顧慮太多,大叫了一聲就朝老婦人家走去。當“年”獸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出“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走了。這時,老婦人家的院門大開,隻見院內一位身穿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獸驚慌失措,狼狽逃竄了。原來,“年”獸雖然看起來凶惡,卻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平安無事,十分奇怪。

這時,老婦人才恍然大悟,連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話。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遍了,人們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鞭炮;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互祝吉祥。這個習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由於春節的曆史久遠,所以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在過春節時禁忌也就很多。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在來年諸事順心,萬事如意。

思女人祭灶神我國春節通常是從祭灶拉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

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進行祭灶。

在我國民問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就是祭灶。過去,幾乎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牌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據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掌管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祭拜。灶王龕大都擺在灶房的北麵或東麵,中間擺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把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僅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神兩人,女神被叫做“灶王奶奶”,這可能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吧。灶王爺像上多數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

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身份。灶王爺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祈求全家老小的平安。

有關祭灶這一活動,在我國有些地方是不許女人參與的。中國俗語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據說,灶王爺長得小白臉,恐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因為女不祭灶,所以這一天出嫁的姑娘也不能回娘家。

忌蒸餑餑有人“踩生”

臘月二十八,許多地方要包大包子、“蒸餑餑”。餑餑的品種很多,有“聖雞”、“礅”、“刺蝟”、“神蟲”、“棗餑餑”等,每一種餑餑又都有各自的講究。

“聖雞”常是留給上學的孩子們在開學的早晨吃的,寓意“升級”,盼望孩子學習好,不留級;“礅”,是仿照古代碾場院的一種工具樣式做的,寓意來年豐收,生活幸福;“刺蝟”,在某些地方也是一種吉祥物,又被稱作“發家百刺蝟”,那自然是取“招財進寶”的寓意了;“神蟲”

是一種神秘的動物,據說是一種寄居在糧倉裏會讓糧食越變越多的神秘動物;而“棗餑餑”就是取“甜甜蜜蜜”的美意了。另外,人們還會做一些大“桃餑餑”。五個大“桃餑餑”和五個小“棗餑餑”是用來祭祀的,供在自家正北的桌子上。

而蒸餑餑就更有講究了。通常到了臘月二十八,一般人不會輕易去串門,怕給人家“踩了生”;萬一有要事必須到別人家不可,又恰好趕上人家鍋裏蒸餑餑,一般要彎腰幫人家鍋灶裏麵加把柴火,這樣就不會隨便給人家“踩”了餑餑。據說有的人好“踩生”,有的人就沒事,沒事的人哪怕不添柴火,餑餑也沒事,但是遇到好踩的人,蒸熟的餑餑當中會有一個大大的腳印。

忌餑餑不笑蒸好的餑餑全部從中間裂開了口,就像那種六月仙桃似的樣子,就表示餑餑“全部笑了”,那麼來年一定萬事如意;假如都“不笑”,就表示來年會有不順心的事情;最忌諱的是餑餑裏麵隻有一個“笑”的,那就說明來年家裏可能有什麼災禍降臨,蒸餑餑的人就會掰開這個“笑”

的餑餑吃掉或者至少咬一口以示破災。

除夕夜禁忌大年三十晚上忌人。三十晚上,一般人家都要“大團圓”,出遠門的親人也要趕回來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團圓飯,哪怕是千裏迢迢,迎風冒雪。這頓晚飯在南方叫“年夜飯”;北方人食麵,就吃餃子,餃子又稱“扁食”,民謠說:“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

三十晚上,家家團圓,外麵可能會揚風飄雪,屋裏卻是燭火通明、熱氣騰騰。院內問或傳出陣陣鞭炮聲。家家享受著天倫之樂,喜氣洋洋。為了保證一家人歡樂的大餐,一般不願外人冒然闖人,不論外人來說話、串門以至討債,都一樣會打擾一個家庭內部歡樂的團圓,所以除夕之夜,對“家韃子”之外的人都一律不歡迎。

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燈。“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燈,看娘家燈會死娘家人”,這一條夠狠的,但“師出有名”。舊時以為出嫁的女兒通常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為“人婦”的女子(特別是有錢有勢出身的)老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證大團圓了。為了保證婆婆家一家團圓,所以流傳了這一條民俗,初衷是好的,形式是“莫須有”的,既無法律約束,又不見記載,卻起了凝聚與團結的作用。

年初一禁忌正月初一是春節的最高峰,所以這一天的禁忌是頗多的。

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夠回娘家。過年的頭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預示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隻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這是主觀上的想法,客觀上的原因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許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倒茶服侍,因此初一不能夠回娘家。

忌吃稀飯、葷食。舊社會,窮人家才喝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必須要吃幹飯,表示家裏整年度都會很富裕。而年初…的早晨叫做萬神盛會,所有的神都會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重不吃葷,要吃素。

忌喚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喚人姓名催人起床,否則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著幹事情。

忌跟尚在睡覺的人拜年。年初一時如果對方還在睡夢中切忌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否則可能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上。

忌吃藥。據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能吃藥。

忌動刀子、剪子和針線。民間有“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初一動了針線,挑了龍筋長針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就像針眼一樣小)”的習俗。

忌用斧子劈木柴。俗語說:“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忌借錢。俗話說:“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

忌打碎家具(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人們認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祥。不過在當今社會,當孩子們不小心打碎了家具也沒關係,隻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轉危為安了。

白天不可午睡。過年期問白天睡午覺,表示整年度都會很懶散。其實是因為過年期間有許多客人到家裏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客人很不禮貌。

忌倒汙水、垃圾、掃地。過年期間不要進行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忌被他人從口袋掏取物件。過年期間不要被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這樣表示整年錢財都會被人家掏空。

忌向人討債。過年期間,不論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一整年都會很不幸,所以忌諱向人討債。

忌洗衣。在民問,人們認為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避免打擾水神。

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來。若不小心犯忌,要以吐唾沫、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去除可能發生的不祥後果。

此外,還忌小孩說髒話、年輕人打架鬥毆、家裏人抬杠拌嘴,凡是趕上這種事,親朋好友、街坊鄰居都會來勸說製止。

年初二回門禁忌在正月初一,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的,但是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兒都要帶女婿回娘家,稱為“回門”。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與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景象相映成趣。出嫁女回門有下列禁忌:

出嫁的女兒在這天回娘家時攜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是晦氣的。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還須由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進家後要給小輩每人一個紅包。

年初三忌外出赤口,又叫做赤狗,正月初三是“赤狗日”,人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吉祥的日子。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會帶來不順利,因此農曆正月初三是凶日,不要外出及宴客;另外,“赤”字有“赤貧”之意,外出衝犯赤狗會招致貧窮。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在身上,來化解口舌。另外,傳說初三晚是“老鼠娶親”的時問,這一天不要開帛箱櫃,並且一般人都會盡早睡覺,以免打擾鼠輩親事,俗稱“你打擾它一天,它就打擾你一年”。當晚也會有“老鼠分錢”的習俗,即在家中角落撒鹽、米、糕餅供鼠輩們享受。這些給老鼠的食物叫做“米妝”,表示新一年裏與老鼠共享收成。

年初四迎財神因俗傳初五日是財神生日,人們恭迎財神回人間的時間,為爭個頭彩,初四晚進入子時(晚上十一點)就要開始接財神,鋁日“搶路頭”。

按傳統風俗可在陽台或神台供奉魚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好兆頭。人們深信隻要能夠得到財神現身,便能發財致富。

年初五送窮五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頗具特色的歲時風俗。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結束了,初五前許多禁忌過此日皆可消除。又因為這天是財神爺的誕辰日,人們都在這天零時零分,在桌上供上羊頭和魚,打開大門和窗戶,燒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飲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願望,但願財神爺能把財富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招財進寶。

這一天,許多地方還流行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人們黎明便起,放爆竹,打掃塵埃。爆竹從每間房屋裏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所有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驅趕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

這天家家戶戶要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裏把髒物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之前,一般是不許可搞衛生的,雖然也掃掃地,但隻能在屋內掃,垃圾隻能先放在屋內的拐角處。尤其在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否則就將好運氣掃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非要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掃出門後,掃到一個旮旯,便將爆竹從屋裏拿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著了,轟隆一聲,所有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

年初六忌在家正月初六為“送財神”的日子,私人商鋪最好能在這天開始營業。

店鋪門前擺上一盆大橘子,橘子必須要多,否則空多橘少(廣州話諧音“凶多吉少”)“意頭”不好。另外,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慣,農曆年初六待在家裏是不吉利的,這時候許多人都會到公園和旅遊景點遊玩。在遊玩時,如果有目的地把行走線路定為一個圓周,據說可為實現在新一年“行大運”拿個好彩頭。

年初七忌陰天農曆的正月初七被叫做“人口日”或“人勝節”、“人慶節”、“人七日”等。傳說女媧開始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誕辰口。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加以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風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稱彩勝、華勝,從晉朝起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作詩的習俗。唐朝之後,更注重這個節日。。每到人日,皇帝賞給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好,則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若陰雨,則會生疾病瘟疫。另外此日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忌諱在這天進行,特別應避免外出遠行。

春龍節農曆二月初二,據說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時間。民諺說: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之後,雨水漸漸增多起來,因此二月二這天又稱為“春龍節”。

春龍節的曆史淵遠流長。在1800多年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他的著作《說文解字》中注解了“龍”,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曆二月初二,恰逢驚蟄、春分時期,春回大地,冬眠動物開始蘇醒,這大約就是對二月二龍抬頭這一節日的最早記錄。

有關春龍節的傳說有關春龍節,民間有一首童謠:“二月二,龍抬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龍王心裏愁。”在這鄉土氣息濃鬱的童謠裏,有一個動人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