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這一天,人們預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前麵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麵擺著一盤盤麵製桃子、大米。三塊靈牌和招魂幡在施孤台上立著。過了中午,家家戶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持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開始於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接下來,法師敲響引鍾,眾僧在法師帶領下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隨後施食,將一盤盤麵桃子和大米撒向四麵,如此三次,這種儀式稱做“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日:“道場普度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詩中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由於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逝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悼念之情。

鬼節裏的禁忌中國人信鬼神,所以對於“鬼節”這一神秘的節日會產生無限的遐想,在傳統文化中對於這一天的禁忌也就有很多。

忌外出。人們認為七月十五這一天是鬼月中陰氣最濃的一天,據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如果在荒郊野外的話就會看見百鬼夜行的情景。百鬼從奈何橋上走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導他們,朝著離開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一般人如果真的看到這種奇觀的話,即使不被這些鬼纏上,也會嚇得半死。所以人們認為這天晚上還是不要外出的好。通常到這天晚上,人們都是早早上床;假如是出門在外的人,這一天也會停止趕路給鬼讓路。

忌晚上晾衣服。因為濕衣服潮濕,容易讓遊離電波附著在上麵,所以許多人就把鬼跟濕衣服聯係在一塊。他們認為鬼自陰問來,屬陰,一定喜歡陰暗潮濕地方,如果在鬼魂四處遊蕩的鬼節裏,在家中晾曬衣服,無異於設陷阱抓鬼。抓鬼不是我們這些一般人能於的活兒,還是不要招惹為好,所以人們都不在這天晚上晾衣服,假如覺得晚上幹不了,白天也就不要洗。

忌輕易地回頭。在鬼節這天,如果你不得不經過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可能會感覺有人在後麵喊你。這在科學上可能屬於幻聽的範疇,也可能由於心理緊張造成的,但是在民俗上講,這可能是鬼在喊你。這時候你切記不要輕易地回頭,如果你回頭的話,鬼會趁機把你的魂魄叫走,然後取而代之。

忌夜遊時喊人名字。有人愛晚上成群結隊地出來活動,特別是在農曆的七月。我國大多數地區還是普遍高溫,人們有出來走走的習慣。

但是在這一天要更加注意,在走路的時候不要喊對方的名字,最好以代號稱呼。據說這天鬼出來得比較多,撞上鬼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喊名字,可能會被鬼記住。假如名字被鬼記住了,即使這一天僥幸不會有事,難免以後會有鬼叫魂的事情出現。

忌說鬼字。中元普度這一天,鬼魂差不多傾巢而出,無處不在,尤其是普度法會的當場,一定是“鬼”滿為患。所以在中元普度時,最好言行謹慎,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講話,小心鬼魂就在你旁邊!

忌遊泳。據說假如在這天遊泳,會有鬼跟你玩鬼抬腳的遊戲。傳說中鬼本領都是比人大的,如果與鬼玩遊戲,不但會輸,而且一不小心,小命還會被鬼抬走。所以,從民俗上看,這一天是非常不適合遊泳的,不然會有性命之憂。

忌亂看。據說鬼這東西總是愛躲起來嚇人,而鬼節是他們的節日,他們會成群結夥地來到陽問慶祝。在高興之餘,會時不時地跟人類開個小玩笑。對他們來說是小玩笑,對我們來說可就會危及性命了。如果這天晚上你東瞧西看的話,難免看到一些不該看到的東西,嚇也會被嚇死。

忌熬夜。有些人愛熬夜,白天精神委靡不振,到晚上卻有了精神。

但是從民俗上說,在鬼節這天夜裏千萬不能熬夜,因為傳說深夜是人氣最微弱,鬼氣最強盛的時候。在鬼節這一天群鬼都出來活動。俗話說得好,惡虎架不住群狼,更何況是在“虎”最虛弱的時候呢?如果鬼在這個時候攻擊你的話,真是易如反掌,所以還是躲著點兒好。

忌隨便勾肩搭背。據古人傳說,每個人身上都帶三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隻要熄了其中一把,就容易鬼“上身”。勾肩搭背,則表示滅了其中的兩把火,後果不堪設想。

忌亂踩冥紙。中國人有個傳統,到鬼節的時候會給去世的祖先送些“零花錢”。在祭奠祖先的時候,人們為了保平安,也會給他們深信存在的那些孤魂野鬼燒些冥紙。冥紙是人們送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四周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蹦亂跳,難免阻止到他們的行動,這些家夥可不是懂得感恩的,隻要你阻礙了他們,誰管這些“錢”是否是你送的,他們會對你下黑手的。

除了上麵提到的之外,還有很多禁忌。如,忌把拖鞋頭朝床的方向擺。據說鬼會看鞋頭的方向斷定主人在哪裏,如果鞋頭朝床頭放,那麼鬼將會上床和你一起睡。忌靠牆。傳說鬼平時喜歡靠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鬼上身。忌撿道邊的錢。據說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麵的,如果觸犯了他們的利益,就很容易被他們製伏。忌披頭散發睡覺。鬼日時,到處都是遊蕩在外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他們誤以為是同類,非要叫你起來聊天。忌半夜慶生。七月半生的人讓人可憐,在晚上慶生時可能會出現一些不相識的“人”一起唱生日快樂歌,還是改到白天慶祝為好。

中秋節

關於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正在秋季的中問,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為“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根據史書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變成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興盛始於宋朝,到明清時,已與春節齊名,成為我國的重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是個傳統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裏的重要內容。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儀,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娛樂。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興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為隆重。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很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問為皇家祭月修建的。每當中秋月亮升上天空,於露天擺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擺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同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巨大、豐富多彩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取代。

中秋節裏的禁忌中秋節雖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關於這個節日的禁忌卻比春節少許多。

忌男子拜月。在中秋節這一天拜月亮時,男子最多在旁邊看看,不得進行拜月活動,有的地方還要求男子回避,因為月亮是陰柔之物,所以拜月完全屬於婦女之事。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子不得拜祭陰性之月,猶如女子不能拜祭陽性之灶。

忌果餅不圓。當中秋的月亮升起時,人們設壇燒香,擺設月餅瓜果等拜祭月神。各家會朝有月光之處、在月出之時拜祭。拜祭完畢,焚化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後分給家人。中秋節全家應圍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叫做團圓餅,吃了全家不分離。為了團圓,祭月的果餅必須是圓的,即使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忌吃亂月餅。在有些地方流傳這麼一句俗語:“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就是說新媳婦假如婚後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節的話,就要連續幾年都在婆家過中秋節;假如婚後第一年是在娘家過中秋節的話,那就連續幾年在娘家過中秋節。這樣免得在過中秋節的時候吃亂了月餅,假如吃亂了月餅的話,她的公公會有不幸降臨。

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為我國古老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然形成,到了唐朝,重陽被正式立為民問的節日。此後曆朝曆代流傳下來,直至今日。

在我國,重陽節有登高的傳統。金秋九月,秋高氣爽,此時登高遠望可達到心胸開闊、健身祛病的作用。和登高相聯係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喜獲秋糧、喜嚐新糧之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寓意。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關於重陽節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廣泛流傳在關中地區。

很久以前,在驪山下有個莊戶人家,全家人都很勤勞,日子過得很滋潤。

有一天,這戶主人從地裏回來,半路上遇上個算命先生。因為天要黑了,這先生還沒找到落腳處,這個莊戶人就把算命先生帶到了自己家裏。由於莊戶人家裏很小,隻有個草棚房子,於是就在灶房裏搭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命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了_夜。

第二天天亮後,算命先生要離開,莊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飯,又給先生裝了一袋幹糧。算命先生出了門,瞅了瞅莊戶人住的地方,囑咐他說:“到九月九,全家往高處走。”

莊戶人想,自己平日沒幹什麼壞事,又不想做官,上高處走做什麼啊?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說不定自己住的地方會出什麼事故,到時就往高處走一走吧,權當欣賞風景。

到了九月九,莊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帶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覽。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忽然冒出一股洪水直衝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衝走了。不大一會兒,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莊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命先生為何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每到夏曆九月九,就扶老攜幼去登山,後來形成傳統,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節裏的禁忌忌煮飯。有些地方在重陽節不讓煮飯,規定重陽節這天要吃蒸粑粑。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因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要讓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做菜累著,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明白,就拿這一俗語來糊弄人。

忌行房事。中國傳統的思想,把男女分歸為陽、陰,男歸陽,女歸陰。男女交合方可生下後代,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然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協調。否則,陰陽不調,不但不利於後代的孕育,還會生出許多禍端來。九月九日稱“重陽節”,也許是因陽盛陰衰,也許是因“重九”是陽數之巔峰,恐過後則轉而為陰數了,所以禁忌一切冒險的行為,小心行事,包括夫妻生活也在禁忌之列。

忌出嫁

不滿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在重陽節這天,有的地方忌諱出嫁不滿三年的女兒回娘家,要回去盼活會給婆婆帶來災禍。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此後“年味”漸漸濃鬱起來。臘八有吃臘八粥的風俗。

關於臘八節的傳說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便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幹,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的禁忌臘八節吃臘八粥這一習俗,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臘八粥不過午。每年臘八節前一天晚上人們就開始熬煮臘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吃不完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但是不能過中午。有句俗語叫“早食粥,來年糧食早收”。

春夏秋冬節氣事——節氣禁忌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善與完備,到秦漢年問,二十四節氣已全部確立。公元前105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製定了《太初曆》,二十四節氣被正式訂於曆法,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循環出現,各曆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EI,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相差1~2天。

立春禁忌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有“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之日,晚上七點時仰望星空,可見北鬥七星的鬥柄正指向東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稱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這一天,人們往往有吃蘿卜、薑、蔥、麵餅的習慣,稱為“咬春”。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時鮮蔬菜,既有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